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9143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常见常见传染病防控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控,东胜区铁西实验幼儿园 魏世雄,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容易在托幼机构发生的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肺结核、百日咳等。 2.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肝等。 3.其他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幼儿园传

2、染病高发的原因,1.易感者密度高,人群集中。 2.传染源容易进入学校 3.传播途径容易实现 4.卫生状况,针对传染病,幼儿园应采取的措施,一、经常性预防措施 1.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消毒、通风。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3.提高幼儿的免疫水平:预防接种、体格锻炼、生活习惯。,针对传染病,幼儿园应采取的措施,二、幼儿园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 1.五“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2.消毒:物表消毒、空气消毒。,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

3、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用具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1.流行时间:突然发生,迅速蔓延,一般流行期6 8周。 2.流行区域:通常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甲型常引起爆发流行,乙型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 潜伏期:1 3天 主要症状:突然出现的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 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症状轻微,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流行性感冒,患儿隔离期:1周 班级隔离期:1周,流行性感冒,防疫措施: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及时隔离流感样病例及与流感样病

4、例密切接触者。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频繁有效的对流通风至关重要)。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6.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8. 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流行腮腺炎,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5、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90%为1 15岁少年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1.流行时间:相对缓慢,峰值平缓,长呈波状。 2.流行区域:常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流行。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14 25天 主要症状:发热12天后有单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胀痛,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有触痛,腮腺管开口红肿。 并发症:脑膜炎、脑炎、睾丸炎、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隔离期:腮腺肿完全大消退。 班级隔离期:3周,流行性腮腺炎,防疫措施: 及时隔离腮腺炎病例避免与腮腺炎患者接触。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频繁有效的对流通

6、风至关重要)。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腮腺炎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6.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密切接触者可注射腮腺炎免疫球蛋白。,水痘,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传染源: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用具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水痘,流行特征: 1.流行时间:无周期性流行 2.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水痘,临

7、床表现: 潜伏期:10 24天,一般14 16天。 主要症状:初起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1 2天后于躯干、头面分批出现丘疹、丘疱疹,直径3 5mm,周围有红晕,疱壁薄,疹液透明。 并发症:继发感染、肺炎、脑炎、肝炎。,水痘,患儿隔离期:皮疹全部结痂,一般需要两周。 班级隔离期:3周,水痘,防疫措施:16岁儿童给予水痘疫苗接种,发现水痘病人及早回家隔离治疗。室内加强通风,换气,玩具,用具采用爆晒或用消毒液擦拭,不让易感儿与水痘、带状疱疹患者接触。,手足口病,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 传染源: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

8、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流行特征:1.流行时间: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可造成大流行。 2.流行区域: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3.流行季节:5 7月有一明显的发病高峰。,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2 7天 主要症状:发病或前1 2天可有中低热,随即手、脚、口腔出疹,初起为米粒大小红疹,很快形成水泡。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极少数病例可致死亡。,手足口病,患儿隔离期:2周 班级隔离期:1周,手足口病,防疫措施:1.平时措施: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晨检,注意儿童身体、手、足、皮肤变化,做好幼儿日常卫生管理与玩具、用品、便器等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9、,2.疫情处理措施: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做好玩具、用品、粪便等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控制集体活动,减少传播机会。,麻疹,病原体:麻疹病毒 传染源:麻疹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90%会发病。,麻疹,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麻疹,临床表现: 潜伏期:6 21天,平均10天,接种疫苗者可延长到3-4周。 主要症状: 1.前驱期:35天,发热、卡他

10、、科氏斑。2.出疹期:一周左右,体温持续升高,感染中毒症状加重,继之以耳后、发际、前额、颜面、颈部、躯干四肢、掌、足底顺序出疹,为淡红色斑丘疹,2 5mm,压之不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达高峰期时皮疹可相互融合,全身中毒症状持续加重,呼吸道、结膜症状加重。3.高峰期后1 2天,症状迅速好转,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伴糠麸样细小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并发症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SSSS。,麻疹,患儿隔离期:出诊后10天。 班级隔离期:3周,麻疹,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

11、场所、疫区。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风疹,病原体:风疹病毒 传染源:风疹患者、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风疹,流行特征: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1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风疹,临床表现: 潜伏期:14 21天 主要症状:前驱期有低热等症状。出疹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

12、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出疹时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大。,风疹,患儿隔离期:出诊后1周。 班级隔离期:21天。,风疹,防疫措施:1.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2.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3.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4.风疹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猩红热,病原体:A群溶血性链球菌 传染源: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

13、群:人群普遍易感。,猩红热,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猩红热,临床表现: 潜伏期:2 5天 主要症状: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扁桃体红肿。皮疹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从耳后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

14、,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猩红热,患儿隔离期:经过系统抗生素治疗,症状彻底消失1周 班级隔离期:1周,猩红热,防疫措施:猩红热没有疫苗等自动免疫制剂,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对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触者,应用青霉素预防。带菌者应接受10天青霉素治疗。疾病彻底痊愈后,方可解除隔离。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和人多处,室内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炎患儿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流行出血性结膜炎,病原体:肠道病毒70型 传染源:红眼病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眼污

15、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径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1.流行时间:突然发生,迅速蔓延。 2.流行区域:通常的人患上红眼病,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在一两天内全家受感染,有时甚至一两周造成全班、全单位、全村流行。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3.流行季节:易在夏秋季流行。,流行出血性结膜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接触传染源后248小时内发病。 主要症状:眼不适感,1-2 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患者具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表现为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本病屡见结膜下出血,初为睑结膜、球结膜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继而斑、片状结膜下出血,多位于颞上、颞下近穹隆部球结膜、上方球结膜。重者出血融合弥漫,可遍及全部球结膜呈鲜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