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4887370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专题总结(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总结 知识定位,知识结构,时空定位,宏观综合 1.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1)思想特点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 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

2、路线实行 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 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 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 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2.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特点 及所反映的社会存在(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孔子的“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充分反映了该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社会处于变革和动荡之中,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秦汉时期: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反映了秦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的特点。汉代儒

3、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出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充分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国家强盛、思想大一统的社会特点。,(3)宋元明清时期:自魏晋以来有“三教合归儒” 的趋势,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依然如故。宋代出 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提出了“天理”是万 物的本原、“理气论”和“心性论”等观点。明 朝中叶王阳明发展儒学为“心学”思想,主张“心 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这说明封建社会发展到 一千年后,儒学思想走到一个极端,充分反映了统 治者进一步用极端思想来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意 志,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反 映了封建社会在逐渐走向没落。,(

4、4)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制度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特点。 3.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第一,总的原则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第二,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及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实

5、意义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 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 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 序地进行。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 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 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 化的象征。儒家思

6、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 洲影响巨大。,(4)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 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 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 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 科学精神的形成;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 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所宣扬的等级制 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备课资讯 一、新材料 新视角 1.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身上凝聚了圣人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其弟子的论述。第二种形象是“矮化

7、”。主要来自道家学徒的论述。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在汉代春秋纬演 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 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 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 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第五种形 象是“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 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从思想 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 避免的逻辑结果。,第六种形象是“

8、维新化”。晚清康有为搞“戊 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 理论支撑。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 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批孔运 动,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 夸张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 “丑化”。,2.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哲人”。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读书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书五经,讨论的是孔孟之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学说并以之治理天下。这样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传达的结论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

9、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 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已所不欲,勿施 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他尤其赞美孔子“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 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 比拟者。伏尔泰在自己的礼堂挂了孔子像,朝夕 礼拜。” 点评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阶级性、时代性,其 社会地位取决于这种思想主张是否与时代发展潮 流一致,孔子思想在不同时期历史形象的变化正 反映了这一观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应客观辩证地 认识评

10、价。,3.孔子地位在30年教科书中的变脸记(1)只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才明白“批林批孔”的浪潮是多么的汹涌“孔老二”的名声有多臭。1974年北京市小学常识课本,就直接将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作为历史教材。1978年3月第一版、6月第一次印刷的教材中,对于孔子一章的标题仍然是“孔子的反动思想”。正文中提到“他提出了一套挽救正在崩溃的奴隶制的反动主张,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反动思想,后来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仅仅9个月后再次印刷的教材中,标题已变为“思 想家、教育家孔子”,不过在肯定孔子的同时, 特别强调他维护等级制度,表述并没有质的变化: “孔子的思想,后

11、来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 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1986年版中,对孔子思想“精神工具”的提法也 被取消,表述为:“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 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001年版中,标题变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 子”,对他给予充分肯定:“后来,孔子的学说 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 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2)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 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 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 挑战。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 供宝贵的智慧理念

12、。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 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 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 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 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 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 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 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 “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 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评 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 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 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13、对孔的形象表述也不断变化。 这一系列的改变,缘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历史观 念的改变“思想越开放,改革开放越深入,我们 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才更全面,评价也更客观。”,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无反对儒家思想?(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 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 别, 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

14、调经世致 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 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 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 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 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 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 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 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2)影响: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 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 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

15、 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 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 视君臣之义为无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 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 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 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点评 三大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他们仍 是儒学大家,仍信仰儒学,只是从政治、经济、 学术主张等方面发展了儒学,适应了时代要求。,二、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1.通史概要本单

16、元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 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 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 的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当 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 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强调 “天 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 “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