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学说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881041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效应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心理效应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心理效应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心理效应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心理效应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效应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效应学说(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效应学说 -新课程下“导学育人”新对策,主讲:陇南师专教育系 汪 鸿,鲇鱼效应,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

2、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晕轮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

3、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我们学生,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有着相同家庭背景

4、的往往容易产生共同点,如果我们的学习情况、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大致相同,我们就会具有更多的相同点:爱好、兴趣、观点、态度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刻板效应与地区、职业、年龄等方面有关。例如,一般人认为法国人浪漫、美国人现实、中国人踏实;老人弱不禁风、山东人直爽而且能够吃苦、湖南人能够吃辣、东北人能够喝酒等等。有时候,我们的刻板印象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甚至会欺骗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例如:某学生给人的印象可能是比较爱攻击别人,当他与别人闹矛盾或发生争执时,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是该学生的错误,而忽略了客观地调查事情发生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既要合理地运用刻板效应,同时也不能让刻板

5、印象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不同国家的刻板印象:美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刻板印象: 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黑人爱好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无知、懒惰;日本人聪明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Katz,1933) 台湾大学生存在的刻板印象: 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前苏联人唯物、勤劳、狡猾、有野心和残酷。,教学内容及计划,认知效应与导学育人对策 情感效应。 角色效应。 态度效应。 行为效应。 人格效应。 言语效应。 人群效应。,时空效应。 管理效应。 其他心理效应简介,认知效应与导学育人对策,阿斯

6、伯内多效应 乡村维纳斯效应 月晕效应 刻板效应 成见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暗示效应 盆景效应,反刍效应 隧道视野效应 等待效应 锐化效应 联觉效应 视觉化效应,阿斯伯内多效应,人们在看油画时,一般站在画的近处时难以看清画面,而站在画的适当远处时反而看得更清晰,油画的逼真效果即刻凸现出来。这种离开画面较远,图像反而看得越清晰的现象,被称为“阿斯伯内多效应”。这一现象首先是由阿斯伯内多提出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斯伯内多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生,譬如谚语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是因为当事人往往卷入太深,心情过于紧张、认识过于狭窄,因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与本质;而旁观者于事无个人

7、利害关系,思想放得开,视野自然就宽广,观察时既能看到问题的全部,又能促进思维的冷静考虑,因而就能看到问题的本质。,阿斯伯内多效应,走出阿斯伯内多效应 前段时间,竟然陷入教学上的细节,斤斤计较于细枝末节,在学生的学习上患得患失,在教学的问题上不厌拘泥,以致于自己被教务缠身,脱不开身去进行读书、深思等,身心疲惫而不能焕发倜傥的意气。我知道,一个人无论何时何事沦陷了,都不是件好事。我该调整自己了,该走出迷雾了。在心理学中,有个阿斯伯内多效应,说的就是心理旋涡沦陷现象。这就如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心理沦陷、身体沦陷、认知沦陷等是相互交织、共同发展

8、恶化的,所以,我被阿斯伯内多效应俘虏,也应是这样一个多位俘虏吧。当初,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焦虑,就试图走进他们的习惯世界和认知世界里,而他们的世界何其复杂啊、何其琐细了,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与他们进行细腻的沟通和辅导,这种身心的被捆绑,导致我的认知局限于很狭隘的范围,不能进行一定质量的分析,不能实现一定高度的思想。最终导致心理对自己的严重否定,这反而影响了工作的发展。走出来,海阔天空,心理洞明。在教学上高屋建瓴,为其拨开迷雾,除其蒙昧,这是源头上的德业,事半功倍,高风亮节。在辅导上,提高质量,而非单纯的数量,在质量上下工夫,乃是教师倜傥的出路。走出来,在外围冷静地观摩,看清楚了,分析透彻了,再

9、出手,一出一个准,这才是真本事。心理、身体、认知从旋涡里走出来,我方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愿望。,乡村维纳斯效应,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的思维,往往就无法想象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这种现象,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形象化地称它为“乡村维纳斯效应”。他说,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人谁也想象不出还有比她更美的人。 为什么会发生乡村维纳斯效应呢?发生乡村维纳斯效应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自我满足的心态。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往往以为对某个问题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把它当作了正确的解释,因此,就产生

10、了自我满足感,就不想再去寻找别的更符合逻辑的解释。事实上,很可能还存在着一种与它一样好,甚至更好的解释。这种自我满足的心态,直接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使人们的认识局限于既定的范围内,因此无法有新的突破、超越。 二是缺乏想象。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会受到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影响,无法想象认知结构之外的未见事物。因此,只好满足于现状,满足于自我欣赏。 三是乡村维纳斯的魅力。上述所说的貌似合乎逻辑的解释有相当的吸引力,特别是在未出现新的更合乎逻辑的解释之前更是如此。人们常常会被它所陶醉、所满足。因此,就缺少了向村外寻找维纳斯的兴致和欲望。,乡村维纳斯效应,“乡村维纳斯效应”指的是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

11、姑娘会被村民们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更漂亮的人。教学活动中也很容易犯“乡村维纳斯效应”。如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以后,一些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基础赶在中差生之前率先举手,教师为赶教学时间,或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就让优等生起来回答,这样一来,本已跃跃欲试的中差生就会产生退却心理,因为他们自知不是人家的对手,自己的意见不大可能超越人家。因此,在提问的时候,我们不要过早地把“大美人”(优等生,特别是特优生)抬出来,可先让中差生起来回答,让他们也有锻炼的机会。对于优等生,不妨提高一点要求,用难一点的问题难住他们几回,使他们克服自满心理,认识到自

12、己并非十全十美,自己只不过在班中相对好一点;也让其他学生认识到优等生并不是高不可及,他们跟自己一样也有被难住的时候,从而树立起赶超优等生的信心。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一般要进行及时地评价,以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但评价过早也会产生“乡村维纳斯效应”。因为学生普遍存在向师心理,他们把教师看作是真理的化身,对教师的话很少去怀疑,教师评价之后,接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回答问题的时候尽可能朝着教师暗示的方向走下去,路越走越窄,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这样,问题的结果早早地出来了,问题的训练价值却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要适当运用延时评价,特别是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有一定

13、训练价值的问题,要扩大提问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言后再作综合评价,归纳学生答得好的地方,指出学生回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有时还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因为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通过评价,使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信,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别让“乡村维纳斯”遮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看得远一些、再远一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品尝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全体,不是吗?,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

14、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

15、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可能被他的某种突出的特点所吸引,

16、以至忽视了其他特点或品质,就好像明亮的月光使周围的星斗失色一样。 月晕效应的特点:(1)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而性的错误。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佯都尽如人意。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 (2)定势性;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

17、,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3)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丁,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