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86527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病理学课堂病理泌尿系统疾病(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功能,产生并排出尿液,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平衡、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内分泌作用,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1,25-二羟胆钙化醇,参与调节血压、红细胞的生成和钙的吸收。,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正常肾脏,大体,皮质:肾小球,红褐色、颗粒状,髓质:肾小管、集合管,浅红色、条纹状,皮、髓质分界清楚,镜下,正常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层),肾小球基膜(中层),脏层上皮(外层),内疏松层,中致密层,外疏松层,肾小球基膜生化结构的改变 与肾小球疾病的发生

2、密切相关,足细胞,肾小球系膜:构成血管球小叶的中轴,系膜细胞:1. 能够收缩、吞噬、增殖; 2. 能够合成系膜基质和胶原; 3. 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系膜基质,肾小球系膜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常肾脏,肾脏的虑过屏障 滤过膜(体积依赖性) 内层内皮细胞 中层基底膜 外层足细胞滤过隙膜 电荷屏障 分子携带阳离子越多,通透性越强,肾小球肾炎,概述: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分类 继发性 原发性 遗传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免疫机制 病因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性(肾小球基膜抗原、足细胞、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细胞膜抗原等) 非肾小球性(DNA、核抗原、免疫

3、球蛋白、肿瘤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 外源性抗原 生物性、药物、外援性凝集素、异种学清等。,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 免疫复合物沉积 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如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Heyman肾炎 2)循环免疫复合物,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3)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4)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5)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6)上皮细胞损伤; 7)肾小球损伤的介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是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机制; 大多数抗体介导的肾炎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免疫荧光检查呈颗粒状荧光分布;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GBM)为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免疫复合物呈线状分布; 抗体与植

4、入抗原反应致免疫复合物呈颗粒状分布;,基本病变 肾小球细胞增多 基底膜增厚、断裂 炎性渗出、坏死 玻璃样变、硬化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高血压 水肿 尿的变化 量的变化:少尿、无尿、多尿、夜尿等 质的变化:蛋白尿、血尿、低比重尿、管型尿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征 明显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肾病综合征 三高:大量蛋白尿、全身性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 一低:低蛋白血症; 无症状血尿蛋白尿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迅速发生的少尿、无尿、氮质血症、急性肾衰; 慢性肾炎综合征: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

5、,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起病急,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多有链球菌感染史(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常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理改变: 肉眼:病变弥漫性,常累及双肾,呈“大红肾”或“蚤咬肾”。双肾体积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肾脏表面充血,可见散在的粟粒大小的出血点。切面肾皮质增厚。,蚤咬肾,光镜:

6、 1. 肾小球双侧弥漫性增大: 增生性改变: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 渗出性改变: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变质性改变:毛细血管袢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 毛细血管球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量减少 2.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腔内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 3. 肾间质:充血、水肿、中性白细胞浸润。 4.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的致密沉积物。 5. 免疫荧光:沿GBM和系膜区颗粒状荧光。,急性弥漫性增生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正常肾小球,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图注: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图注: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肾小球

7、毛细血管壁粗颗粒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临床表现: 肾炎综合征,典型者于咽部感染会10天左右出现发热、少尿和血尿等症状。 1)少尿或无尿 2)血尿、管型尿 3)水肿 4)高血压 结局: 儿童预后好,多痊愈; 少数慢肾小球肾炎 极少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成年患者预后较差。,为一组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 根据免疫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 I型: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 II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我国多见)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急进性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情危重,由蛋白尿、血尿等

8、症状迅速发展为少尿和无尿。如治疗不及时,患者常于数周或数月内死于急性肾衰竭。 病理变化 肉眼: 双肾肿大、苍白,表面可见出血点,切面皮质增厚。 镜下: 多数肾小球球囊内大量新月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玻璃样变性、萎缩消失。 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急进性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 构成: 细胞性新月体 壁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单核细胞渗出,可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多纤维素; 纤维-细胞性新月体 纤维性新月体 结局: 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球囊壁与球丛粘连致球囊腔闭塞,肾小球功能丧失。 电镜:GBM缺损、断裂;部分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 I

9、型:连续的线形荧光 II型:不规则的粗颗粒状荧光 III型:通常不见荧光,图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所有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损伤,新月体形成(PASM)。,图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细线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临床: 多见于青、中年人; 病变进展快,预后差;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血尿明显,蛋白尿较轻,迅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可于数周、数月内死于肾衰,急进性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肾炎,肾病综合征形成机制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 滤过膜结构和理化性状改变 滤过膜通透性 血浆蛋白渗出 蛋白尿形成(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伴低蛋白血症

10、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间液伴血容量 肾小球滤过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 水钠潴留、水肿进一步加重。 低蛋白血症 刺激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加,临床: 起病缓慢,病程长,对激素治疗不敏感; 青中年,男性为多(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严重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严重水肿 高脂血症,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病理变化: 大体: 早期:肾肿胀,体积增大,色苍白,皮质增宽(“大白肾”); 晚期:体积减小,表面呈粗颗粒状; 镜下:毛细血管基膜弥漫性增厚; 电镜: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基膜呈钉状突起(“钉突”),银染呈“梳齿状”,晚期呈“虫蚀状” 免疫荧光:基膜表面颗粒状荧光,图

11、注:膜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PASM染色)。,图注:膜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电镜5000)。,图注:膜性肾小球肾炎 显示“虫蚀状”基底膜,图注:膜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毛细血管壁呈细颗粒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临床:多见于2-4岁儿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结局:本病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较好 病理变化 肉眼: 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皮质见黄色条纹。 光镜: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脂质沉积 电镜:弥漫性足细胞足突消失,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图注: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无明显

12、病变(PASM染色)。,图注: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电镜5000)。,临床: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结局: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多继续发展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部分肾小球和部分小叶或毛细血管袢发生硬化。 光镜: 病变为局灶性,从皮髓交界出肾小球开始; 病变肾小球部分小叶和毛细血管袢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常有脂滴和玻璃样物质沉积。有时可见泡沫细胞。 电镜: 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免疫荧光:病变肾小球内颗粒状物沉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图注: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部分萎缩,系膜增宽、硬化、玻璃样变,

13、相应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病理变化: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基膜不规则增厚。 光镜: 肾小球增大、细胞增多; 血管球呈分叶状(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基膜明显增厚,银染呈双轨征(因新的基膜样物质形成,基膜内有系膜细胞、内皮细胞或白细胞突起的嵌入)。 电镜: I型:内皮下沉积(多见); II型:GBM致密层不规则带状沉积(少见);,膜增生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联系 儿童、成人均可发病; 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慢性进展,少数可自行缓解,多数预后差: 伴有大量新月体形成时转化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转化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图注:膜性增生性肾小

14、球肾炎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广泛插入,基底膜增厚及双轨形成(PASM染色)。,图注: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及系膜插入,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电镜5000)。,图注: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团块状及颗粒状沉积(ABC免疫组化)。,病理变化: 光镜下: 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 电镜下: 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 C3、IgG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多见于青少年、男女 临床表现多样 预后较好,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图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系膜区增宽(PASM染色)。,图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

15、肾炎 系膜区增宽,电子致密物沉积(电镜5000)。,图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系膜区团块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图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3沿系膜区团块状沉积(ABC免疫组化)。,临床病理联系 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 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反复发作的镜下或肉眼血尿; 预后较好。 病理变化 光镜:病变程度差异很大。 电镜: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系膜区IgA沉积。,IgA肾病,病理变化: 大体: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肾对称性缩小、重量下降、质硬、苍白、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包膜与实质粘连,不易剥离。,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慢性硬化性肾炎

16、,病理变化: 镜下: 肾小球: 原有肾炎的病变; 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残存肾小球代偿性肥大; 有肾小球集中现象 肾小管: - 病变肾小管萎缩,消失; - 部分肾小管代偿性扩张,可见各种管型; 肾间质: 明显纤维化,有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细小动脉硬化。,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慢性硬化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纤维化及发生透明样变性相应的肾小管萎缩,临床病理联系: 尿的改变: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不明显。 水肿:轻 高血压 贫血 氮质血症、尿毒症 预后 早期及时、合理治疗,可控制发展,病情稳定。 晚期反复发作、导致尿毒症、高血压心衰 脑出血死亡,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慢性硬化性肾炎,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急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概述:主要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发病 常见 女男(倍) 临床表现 早期:发热、腰痛及肾区扣击痛、血尿、脓尿、管型尿、膀胱刺激征等 晚期: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尿毒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