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86314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必 修 一,单 元 整 合,历史时空,1对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总体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苏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归纳拓展,(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

2、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2列强侵华的方式、趋势和阶段特征 (1)侵华方式 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 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3)阶段特征 A19世纪4060年代 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侵

3、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B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 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C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 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 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辩论 观点1 学者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

4、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观点2 学者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史学前沿,分析 赞同观点1: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

5、,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赞同观点2: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产阶级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史 观 1文明史观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

6、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其基本线索是: (1)纵向: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学科素养,(2)横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外延: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横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文明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2

7、全球史观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整体世界的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的深入阶段。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

8、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本质: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4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生态史观认为,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文明的起源、文明

9、的延续以至文明的衰亡,都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唯物史观(最新历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历史学科素养之一)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

10、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

11、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近代世界各国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拥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其国情决定。 (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

12、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资源匮乏与不可再生问题等。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7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拓展示例 以多元史观审视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解析 根据“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

13、994年”得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根据材料“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2013年”得出正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每每引领中国社会往上走,而后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 示例一:观点:从革命史观来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评述: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为此,他们发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人在政府机构中取得一定的

14、官职头衔,或者在农村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具有亦官亦商的多重身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所以他们缺乏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示例二:观点: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机器和管理经验,创办了近代实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资产阶级发起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了思想启蒙。辛亥革命时期,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力促清政府退位,推动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发生,为权力的平稳过渡做出巨大贡献。(亦可举孙中山及新文化运动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