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记者丹拉瑟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4863081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情记者丹拉瑟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情记者丹拉瑟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情记者丹拉瑟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情记者丹拉瑟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情记者丹拉瑟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情记者丹拉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情记者丹拉瑟(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情记者丹拉瑟,美国超级主播之一、 全美传媒的一面旗帜 ,1931年10月31日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沃顿。 1950年作为美联社驻德克萨斯州记者开始投身于新闻报道工作,一开始便显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采访天赋,总能挖出新闻内幕。 同年加入合众国际新闻社,作为一名电台记者被派驻休斯顿。 1959年,拉瑟出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休斯顿分社的新闻主管,从此,他的新闻报道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1962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社后,他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各种荣誉接踵而至。,Dan Irvin Rather,1963年成为驻白宫记者。 1974年尼克松辞职后,成为CBS系列纪录片的主要记者,同年成为60分钟

2、栏目记者 1977年成为CBS广播丹拉瑟播报主持人 1981年3月9日,成为克朗凯特的接班人,第一次主持CBS晚间新闻 1988年开始主持48小时 直到2005年3月9日,因为基利安文件案被迫辞职,24年时间里,他每天主持三档新闻播报节目(60分钟、CBS晚间新闻、48小时),他不愿如克朗凯特一样,只坐在演播室里被动地坐在桌旁播报新闻,他喜欢奔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从事新闻工作54年来,他的触角几乎伸展到了世界每一个热点地区,肯尼迪遇刺、1968年民主党全国大会、越南战争、波斯湾、南斯拉夫、阿富汗、“911”,两次被萨达姆指定接见采访,采访了从艾森豪威尔以来的历届总统,获艾美奖、皮博迪奖无

3、数,同时还有来自于评论界、学术界、专业团体以及慈善机构的赞誉。 因为“水门事件”成为尼克松的眼中钉, 因为“伊朗门事件”和老布什对骂, 因为“拉链门事件”搞得克林顿下不了台, 辉煌壮举数不胜数。,在他红极一时的年代,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男人们下班回到家都会对妻子说:“亲爱的,给我端一杯马提尼,我要看丹拉瑟播报的新闻。”,以他为偶像的人无数,称他是“完美新闻人”;不喜欢他的人同样的多,说他偏执、自大、虚伪。 他的为人,亦正亦邪; 他一生的新闻之旅,光辉与败笔并存; 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矛盾新闻人”丹拉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丹拉瑟其人,“我不记得有任何时候我不想做记者。” “我从心

4、底里一直是一个硬新闻的调查记者。我现在期待着全身心投入那种报导。我就是爱这一行。” 基利安文件案后丹拉瑟说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他不可能在CBS每天三次地新闻播报(CBS“晚间新闻”、“48小时”以及“新闻60分钟II”),身为资深主播还亲自出去采访;不可能在一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五十多年,无数次碰壁和业绩下滑都不能使他主动放下记者的话筒;不可能在退位后,73岁完全可以静享清福的他仍不肯离开CBS,不愿离开新闻业,而要做60分钟的一名调查记者。他决不愧为一位“拼命三郎”。,关键词一:冷静 事件:比同行早17分钟报道肯尼迪遇刺,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丹拉瑟是第一个现场报道肯

5、尼迪中弹身亡记者。当时丹拉瑟穿过5个街区到达CBS最近的一个分站,通过电话向在CBS的广播里首播了这条突发新闻。除了他提供的有效信息之外,他镇静和安慰的神情和话语对安抚当时美国人躁动的心情起到了一定作用。,关键词二:勇敢 事件:卡拉飓风来袭的坚守,1961年9月初,卡拉飓风袭击德克萨斯州,丹拉瑟为了给观众对飓风大小和台风眼位置以最直观的感受,在没有雷达系统的情况下,仅凭一个工程师的手绘的粗制的墨西哥湾地图,和一个摄像师一起在气象大楼进行现场报道,即便洪水升到大楼二楼也三天没有离开麦克风,镇静且应付自如。这一创造性的方式被无数后来者效仿,也是因为此次报道丹第一次被CBS的主管重视并被聘为CBS正

6、式记者。,关键词三:坚忍 事件:以专业素质面对市长保镖的拳脚,1968年丹拉瑟在报道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代表大会时,被市长保镖拳打脚踢,打翻在地,仍从地上爬起来,把火气吞到肚子里,镇静地向市长提问、采访。此事在美国新闻界引起强烈不满和义愤,一向以文中、不动感情闻名的克朗凯特也在电视上为丹打抱不平。丹却笑着说,这不过是工作中的一桩小事。,关键词四:亲和,有人说他是“雅皮士的外表,牛仔的心灵”,说话带着一些德克萨斯腔的鼻音,在播讲台前,他身着西服,打着领带。荧屏上的丹拉瑟从不摆架子,以居高临下的架势训人,而是温和、亲切充满感情。为了同观众拉近距离,他常常提及他的贫苦出生,令观众产生自家人的心理效应。

7、CBS的普通员工觉得丹拉瑟“那温和的脾气招人喜欢,也容易接近”。,关键词五:悲悯,灾难来临时,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拉瑟都会表示同情。2001年9月11日恐怖事件发生后,拉瑟坐在地上,悲痛欲绝。他含泪朗诵了美国第二国歌美丽的美国,这足已使那些最不情愿表露感情的人泪流满面。 有些人认为记者、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应该从职业的角度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我认为要求记者、主持人无论播报何事都是一副表情和语调,对那些明显的悲喜都无动于衷是压抑人性的,也是不正常的。,关键词六:攻击性 事件:叫板尼克松、老布什、克林顿,70年代的丹已经很出名,他的播报一直是向着民主党,刁难共和党。观众喜欢他或者讨厌他基

8、本上是基于他们支持的政党。一次全国播音员协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当丹起身向尼克松提问时,同行们有的鼓掌,有的发出嘘声,见此情景,尼克松问他:“你在竞选什么?”丹很快回答:“没有,总统。你呢?”丹的举动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饶恕的傲慢自大,CBS曾考虑辞退他,但这件事反而让他的节目收视率更高了。,1988年CBS安排丹采访老布什,在丹的办公室里布什威胁说:“丹要是同我谈起伊朗门,你们将看到7分钟的退席。”丹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采访一开始就一口咬定布什了解“伊朗门”的全部内情,对于老布什之前自相矛盾的陈述,丹发出了连珠炮式的追问,布什百般回避问题,也时时有所反击。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声调一个比一个高,

9、态度一个比一个强硬。当布什攻击丹“擅离职守7分钟”时,情况一发不可收拾,在场节目执行制作人连呼: “停拍!”丹没等布什说完就打断了他,才结束了这场9分钟的近乎歇斯底里的互相攻击。此后,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拒绝接受丹的任何采访。,关键词七:情绪化 事件:CBS开天窗,1987年9月11日6:30,丹准备在“晚间新闻”中报道教皇的访问。一切准备就绪,由于正在实况转播全美网球公开赛,他的节目被通知稍微往后推迟。丹抗议了一番,无效,便摘下耳机,阔步离去。然而球赛提前结束,丹却已不见踪影,直接导致屏幕空白长达6分钟,全美哗然,被新闻界称为“黑色星期五”。,关键词八:偏见 事件:拉瑟门,2004年9月8日,6

10、0分钟播出的节目主要以布什的上司基利恩中校1973年所作的备忘录为依据,该节目声称,布什没有尽到服兵役的职责,并且违抗了上级的直接命令。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网友就对文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CBS和丹最初坚称这些文件是经过专家检验 ,后来经查明这些文件是伪造的。这件事成为丹的滑铁卢,也许他只是一只替罪羊,但无疑他和CBS的疏忽违背了新闻人最重要的“真实性”原则,拉瑟门事件也成了他最后下台的导火索。如果丹不是向来就反对共和党执政,就不会在尚未调查清楚新闻的真实性之前公布基利安文件,他实在太想让共和党下台了。,二、丹拉瑟的新闻思想,1.“电视新闻需要瞬间” 丹拉瑟认为,一条电视新闻中至少应该有两到三个“瞬

11、间”,就是让电视观众看到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知道它。 评:这是丹将硬新闻“软化”的做法,通过关注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和感情因素以使新闻更吸引眼球,有助于提高收视率。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镜头捕捉到的这些画面在整个事件中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镜头中的新闻人物有没有因为摄像机的出现而突然激动起来?被采访对象的激烈言行有没有表现欲的动机?有没有不同意见者?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一种考验。,2. “后院篱笆原则” 上世纪80年代,丹提出此原则,他对此的解释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今天的重要新闻是什么?英阿马岛之战、中东战争和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三

12、条新闻中,她们多半会谈论王妃的新生婴儿。 因此,电视新闻更应该报道这类新闻。 评:丹的判断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对于衣食无忧的家庭主妇,她们饭后的谈资的确是轻松的软新闻,比如娱乐新闻,报道此类新闻是必要的,可以在短期内赢得收视率。但他忽视了其他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更高的受众群,硬新闻始终应是一个追求大气格调的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丹在退休后一直坚持自己是一个做硬新闻调查记者,或许是他以行动对从前提出的“后院篱笆原则”的修正。,三、与萨达姆的访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萨达姆三小时采访全记录.doc 丹拉瑟一生中两次采访萨达姆,第一次是海湾战争1990年,第二次是2003年2月24日,这是萨达姆

13、近十年来首次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被他相中的人又是丹拉瑟,他的竞争对手们却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眼睁睁看着丹拉瑟表演。 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亲自跑到巴格达去采访萨达姆,会不会被萨达姆利用,使美国媒体成为萨达姆的宣传工具?拉瑟表示:“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下2000遍了。”媒体评论家沃尔夫认为:“作为一名记者,你想考虑的是如何到那里,到那个历史的连接点。至于你是否会被他人用作某种工具,则是第二位的。你只需要到那里,然后说:我在这里,我看到了就可以了。”,三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高手之间的较量。整个过程有争锋,有友好,有些问题萨达姆不得不辩解或说明,但是丹对萨达姆的态度比对美国总统要友好得多,

14、因此采访才可以持续3小时之久。,丹的采访时空跨度很大,他的提问一共34个,采访前他首先阐明了自己的目的:“我想的问的问题共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许多美国人目前所关心的新闻报道问题;第二类是一些带有更多哲学意味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也都直指要害,对方无法回避,是全球的人们都想知道的。 “总统先生,你愿意销毁联合国禁止的“萨默德2”导弹吗?你会销毁这些导弹吗?” “你害怕自己会被杀死或被逮捕吗?” “你与“基地”组织和本拉登是否有联系,或者是否曾经有过联系?”,“是否赞成9 11袭击这种做法?” “有人表达过愿意向您提供庇护之所的意思吗?您考虑过选择流亡,以拯救您的人民,使其免受死亡威胁或浩劫吗?”

15、“您还说您能够赢得和小布什的战争吗?” “如果发生了入侵,您会点燃那些油田吗?为了抵抗入侵,您会炸毁水库的大坝吗?” “在这庄严的时刻,面对手头的危险,您认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可能性有多大?”,丰富的采访经验让丹可以不断变换提问角度,他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对话萨达姆,并且站在美国和伊拉克人民的立场上向萨达姆发问,一直主动引导整个采访,氛围控制得十分融洽、自由,又不乏犀利的措辞,几度追问萨达姆有关销毁“萨默得导弹”和他与本拉登的关系,问题的深度足矣让观众了解此时此刻即将被入侵的伊拉克总统在想些什么。,总结:,这就是丹拉瑟,他身上显示出来的不是神化了的完人记者,而是作为一个有个性、有矛盾、有人情味的常人而存在的丹 拉瑟。 我们能从这位老一辈西方新闻主播身上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一些落后甚至可笑的新闻观我们需要杜绝,他对新闻事业的终身热爱之情则激励所有新闻人前进!,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