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47494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MPGN) 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CGN,一、概念: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是以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扩张、基底膜增厚,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插入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导致GBM增厚和双轨状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当系膜增生明显时可将肾小球分隔成分叶状结构,曾被称为“分叶性肾炎”。,二、病理和分型:根据电子致密物的沉着部位及基底膜病变的特点分为三型:第型:光镜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广泛插入基底膜与内皮细胞间而呈“双轨征”,本型之系膜增生最为严重,可分隔肾小球呈小叶状,称“分叶性肾炎”。部分患者出现新月体。免疫荧光检

2、查可见IgG、IgM及C3颗粒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花瓣状”沉积。电镜检查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及系膜插入现象。,I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电子致密沉积物,第型:光镜表现于型相似,但细胞增生不如型明显。典型的免疫荧光表现为C3称线样和条带状在毛细血管壁沉积,免疫球蛋白沉着较少见。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在GBM中条带状沉积,故也称为“致密物陈疾病(DDD)”.,II型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基底膜内高密度电子致密物呈带状沉积,第型:本型除与第型有共同改变之外,电镜下电子致密物除在内皮下沉积外,有较突出的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着,并可见于膜性肾病一样的基底膜钉状突起。免疫

3、病理呈C3、伴或不伴IgG及IgM,主要于基底膜分布,也沉积于系膜。,三、临床表现型:90%的型患者在8-16岁,老年人很少见;男性稍高于女性;有60%的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伴反复发作的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25%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30%有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出现早,常进展至肾功能衰竭,起病后有较严重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不成比例;75%患者C3 持续性降低,血清CH50、C4、C1q也常降低。,II型:临床表现与I型类似,但有如下表现:多为肾炎综合征;病情表现较严重,可出现恶性高血压;50%以上出现肾功能损害,新月体肾类和急性肾衰竭发生率高;无症状性血尿,

4、蛋白尿少见。,III型:临床上极为少见,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可见于乙肝病毒相关性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与I型相似;易出现贫血。,四、诊断要点:青年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伴有持续低补体血症考虑MPGN的可能。肾活检可明确诊断并明确分型。,五、鉴别诊断:多与继发性膜增生性肾炎及低补体性肾炎鉴别.,继发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血清补体水平降低的常见肾小球疾病,七、治疗及预后:非肾病综合征患者多数预后良好;肾病综合征者1015年约50%进入终末期肾病,40%保持原状态,仅有10%患者可自发缓解,型预后更差。成人原发性MPGN,尚无有效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多从儿科治疗经验中借鉴,

5、成人的疗效比儿童差。,一、一般治疗:1.休息,因劳累可加重高血压、水肿和尿检异常。因此注意休息,避免劳累。,2.饮食(1)蛋白质摄入,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决定蛋白摄入量,轻度肾功能减退者应用0.6g/(kg.d),以优质蛋白(牛奶、蛋、瘦肉等)为主,适当辅以-酮酸或必需氨基酸。如果肾功能正常,一般不易超过1.0/kg.d。,(2)盐的摄入,有高血压水肿者,根据电解质的情况,必要时限盐。(3)高脂血症,是促进肾脏损害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限制脂肪摄入。,3.预防感冒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内衣;外出戴口罩;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4.运动以自己不觉得疲

6、劳为度,确定活动量;:如无特殊不适,可回归社会,上学或从事劳动强度轻的工作;请勿参加竞技性体育活动。,二、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对MPGN的疗效非常有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此类药物尚有一定疗效且无毒性反应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 激素治疗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疾病预后,有报道认为起病后1年内应用泼尼松(也称强的松)治疗者反应较好,而5年后开始治疗者大多无效。,泼尼松给药剂量:肾功能正常、蛋白尿3g/24h的儿童患者,建议按40mg/体表面积隔日给药,持续3个月;对于肾病综合征和(或)肾功能减退者,按泼尼松40 mg/体表面积隔日给药,持续2年。当蛋白尿减少和(或)肾功能改善

7、,减药至维持剂量20mg/体表面积,持续给药310年。若治疗1年无效,应迅速撤减激素。若激素治疗3个月无效,应放弃单一激素治疗方案,加用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联合治疗。,2、细胞毒药物:目前尚没有单独使用细胞毒药物对成人患者治疗有效的证据。临床常见环孢素、他克莫司(也称FK506)、霉酚酸酯联合激素使用。但效果不明确。临床报道有用吗替麦考酚酯(起始最大剂量2g/d,维持剂量平均1.1g/d,18个月)联合激素治疗 可以降低尿蛋白的报道。 环磷酰胺及环孢素A的 效果多不理想。,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除降压作用外,ACEI和ARB具有非血压依赖性的肾脏保

8、护效应,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尿毒症的发生,并显著减少尿蛋白排泄量。应用ACEI能明显改善MPGN患者的临床表现、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ACEI通过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及高滤过,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选择通透性和减少细胞外基质聚集等机制发挥药理效应。ARB降低血压和减少蛋白尿的作用与ACEI相似,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在不同环节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肾脏的损害,联合应用后对降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更强。,除ACEI和ARB外,对MPGN高血压患者还可联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等,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力争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蛋白尿1g/24 h,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或

9、以下;尿蛋白20%),预后差,若30%以上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多在4年内进展至尿毒症。此外,重度系膜增生以及肾小球硬化等改变,均为预后差的标志。 年龄因素:存有争议。大多学者认为儿童较成人发展慢,预后略好;50岁以上者,则预后更差。预后与血清补体血症水平无关。肾间质病变程度与血清肌酐水平直接相关。肾小球与肾间质内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的表达与型MPGN儿童患者疾病进展相关。,II型患者的整体预后最差。部分病例临床上可获得暂时缓解,但最终将进展为尿毒症。约半数II型患者在诊断后10年内进展至尿毒症。型MPGN总体预后不佳,但好于型MPGN和II型。肾病综合征、高血压、早期出现肾功能减退,均为预后不良的标志,与是否存在肾炎因子、低补体血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无关。型MPGN肾移植术后复发率高达80%90%。,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