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837088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培训,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中的相关内容标准,五、世界历史与文化 (一)古代文明理解人类进入温和社会的意义;认识世界古代文明的成就;学会尊重和欣赏世界古代文化遗产; (二)近代变迁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认识近代西方文明的成就与代价。 (三)20世纪的世界认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伟大进步;吸取20世纪的历史教训。 (四)机遇与挑战了解全球发展趋势;认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关系。 二、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二、教科书内容结构及其分析,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古代世界 第二单元 近代世界 第三单元 近代世界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我们的经济生活 第二单元 我们

2、的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九年级上册,古代世界 近代世界 现代世界,第一单元 古代世界,第一课 文明社会的曙光 第二课 大河哺育的文明 第三课 西方文明之源 第四课 基督教的世界 第五课 伊斯兰文明 第六课 印第安文明 阅读:文明的冲突,第二单元 近代世界,第七课 工业文明的前奏 第八课 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 第九课 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 第十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 第十一课 俄、日、德的崛起 第十二课 列强瓜分世界 第十三课 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三单元 现代世界,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 第十五课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第十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3、阅读:联合国 第十七课 冷战时代 第十八课 改革与调整 阅读: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第十九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文化 第二十课 走出冷战时代,三、教学指南,世界历史学习的特点 世界历史学习的视角 本册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的基本视点,1、教学宗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与社会的使命是帮助学生了解其所处社会的环境;帮助学生成熟其应对社会现实的能力;帮助学生利用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个体发展,做个开明的文明人,以此促进国家乃至人类的健全发展。,续上,历史与社会不仅

4、在时空两个纬度上交错整合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具体的学习主题中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经验,所以要求针对具体的学习课题选择最合理的学习方法。 要点1: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是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内容。重视“技能与方法”,是因为它是观察社会现象、参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基础。 要点2:世界历史知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现代公民必需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2、以探究性学习为例,说明上述观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事实研究过程。 通常的做法是,根据事实或现实问题,师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主体,然后由学生个人或结成小组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完成

5、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并会利用多种素材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查找和编辑工作。其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资料进行甄别整理工作。最后,选用恰当的方式将具有个性化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来。,3、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在选题时,其内容范围是由教师大致划定的。 在研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合理分工、融洽合作。期间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总体布置、监控整体运作过程,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或资料来源,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在必要时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真正执行整个研究过程的体验者,教师在角色上与传统的教学指导有很大不同,这需要教师的指导要赋有创造性。,四、对中考的几点说明,课程标

6、准中的有关内容 2005年中考指导意见 案例与说明,1、课程标准(一)有关评价内容,评价目的:教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评价的目的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评价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思维水平、社会探究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社会责任感。 评价方法:本课程评价要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除

7、考试外,建议采用的方法有: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纪录;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个案分析;作业评价 。,2、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强调要有助于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评价的内容强调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更要同时关注其思维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变化; 评价的重心强调对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测查; 评价的主体强调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强调多样化。 评价的方式强调多样化。,3、2005年中考指导意见,有关初中学业考试说明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

8、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业考试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的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或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学校还应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并体现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续上,学业考试要充分挖掘客观化试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防止仅仅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和简单模

9、仿能力。主观性试题要发挥其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优势,但要特别注意确定清晰的评分标准,以保证不同评分者的评分一致性。根据考试科目和内容特点,考试可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纸笔测验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 要明确命题、审题和阅卷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规范化的命题、审题和阅卷制度,加强命题、审题和阅卷人员的队伍建设,注意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鼓励实验区进行联合命题或委托命题等多种尝试,以提高试题质量,降低考试成本。 学业考试的成绩应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合格以上的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

10、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有关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通知精神,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以通知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实验区应组织专门力量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应以实证性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避

11、免以偏概全。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两部分:(1)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2)等级。建议用A、B、C来描述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评为“不及格”时应极其慎重。有条件的地区可同时提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典型资料。 (以下略),4、2005年初中毕业生文科学业考试指导思想,凸显文科各学科共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式,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全面测量文

12、科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初中文科各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高级中学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考生提供支持。,(1)考试形式,主要采取纸笔测验的形式。测验可采取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选择题闭卷,非选择题开卷)。若实行闭卷考试,内容应具体,指向明确,难度不宜太高;若实行开卷考试,试题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闭卷试题不应仅仅考记忆性知识,即使选择题,也应努力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拓展考生思维的空间。 力求采用各学科内容相互融合的综合卷。考虑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各地区也可采用分科卷(按学科单科命题)和分科合卷(二门以上学科合在一起)等形式。无论采用何

13、种形式,考试内容都应覆盖各科内容。 考试时间及分值应与语文、数学、外语相当;分科卷考试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试卷分值不少于80分;分科合卷考试时间应不低于120分钟,试卷分值应不低于1分。考试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2)命题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重点,注重学科内容的融合。 合理确定试题的形式和难度。 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 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鼓励命题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强调试题科学、合理、规范。,(3)考查内容,知识与能力 围绕文科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从关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正确处

14、理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和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国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整合相关内容和知识。 注意把历史的内容与现实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考查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与认识历史问题结合在一起。 注意选择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环境发展”的内容。 关注地方发展。将人文学科一般的知识、理论与地方社会的地理、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注意选择能够考查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内容。包括历史的信息、社会的信息、地理环境的信息和其他一切与文科学习相关的信息。 注意将人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环境的各种技能和方法整合起来。,历史与社会科的“知识与能力”,知道

15、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了解参与社会的方式与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和社会信息。,过程与方法,要注意考查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感知、观察、体验的过程”,是否能够通过这一过程来认识事物。 考查是否善于与他人交流,能否对他人的意见择善而从,能否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考查是否学会多角度地观察问题

16、,能否“综合”地认识社会和历史。 考查是否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学会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考查能否独立地思考问题,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历史与社会科的“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观察、体验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综合地认识社会现象。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状况。是否确立自尊、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考查学生是否养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的使命感。 考查学生是否对民族文化持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 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及其能力。 考查学生是否关爱人类、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备开放的国际意识。 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民主与法治的意识。 考查学生是否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具有较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