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31515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学甄文超2第二讲辐射(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讲 辐射(一) 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和传送能量的过程即为辐射。 太阳给地球供给能量的方式辐射。 一 辐射的基础知识任何物体,只要其绝对温度高于零度,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辐射能。 1 辐射的特性波粒二象性 1.1 辐射的波动性辐射的波动性是大气中各种光学现象(虹、霓、晕和海市蜃楼)等形成的根本原因。通常用波长()与频率()描述辐射的波动性,且存在 光速。各种不同波长的辐射构成辐射波谱(通常所谓的电磁波谱)第12页图1-1,可见:,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构成光辐射; 可见光波长在400nm760nm之间; 太阳辐射能集中在0.15m4m区间;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主要在3 m12

2、0m范围。因此,我们常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1.2 辐射的粒子性粒子性是说辐射是由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被称为量子的微粒组成。,2 辐射的度量 2.1 辐射通量(F)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单位Js1或W 2.2 辐射通量密度(E)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2.3 光通量密度 指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光通量;单位面积上接受到的光通量称为光照度。,3 物体对辐射的减弱作用 包括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三种作用方式。吸收率、反射率 、透射率 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应该有: 1对不透明物体( =

3、0)则有 1,说明吸收率大的物体其反射率一定小,反之亦然。 绝对黑体: 1的物体; 灰体: 1且不随入射辐射的波长而改变的物体。 地球近似可看作一灰体。,4 辐射的几个定律 4.1 基尔霍夫定律 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种波长的辐射能力和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4.2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表面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4.3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二、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1、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1.1 太阳辐射光谱能量集中在0.15m4m区间,占总量的99。具有最大能量的波

4、长在0.475 m处。紫外线(0.4 m )所占的能量为7,可见光(0.40.76 m )所占的能量为46,红外线(0.76 m )所占的能量为47。能量由最大能量波长处向短波方向迅速减小,而向长波方向则逐渐减小。1.2 太阳常数 指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的辐照度。常采用1367 W m2,2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2.1 太阳高度角(h) 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Sinh=sinsin+coscoscos 其中为地理纬度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其变化在南北回归线(23.50)之间。它一年移动94个纬距,相当于每个季节移动

5、4个纬距。如雨水这个节气在春分前两个节气,太阳赤纬约为80。如果要进行较精确的计算,可用下式: 23.5 sin(N) 式中N为用角度表示的距离最近分日的日数(每日为0.98650)。如立冬日,一般在11月8日,距秋分(9月23日)为46天,N=45.40, 23.5 sin( 45.40 )0.7123.516.70 。,时角:用角度表示时间。正午的时角为0,上午取负值,下午取正值。由15 (t12)求取。,二十四节气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相差不到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正午时的太阳高度 h090 0

6、h0 9 0,计算时若h0 90,则取补角。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随季节的变化:当纬度一定时,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 时,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夏至和冬至为两个极小值;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中夏至最大,冬至最小。(2)、随纬度的变化:当季节一定时,在 处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由此纬度往南或往北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2.2太阳方位角(A) 指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cosA=( sinh sin sin)/( cos ) 则可得日出、日没时(h0 )的太阳方位角A0 cosA0 (sin)/ (cos) 太阳方位角的变化:北半球的夏季半年, 0, 0,因

7、而A0 900,日出在正东偏北,日落在正西偏北,纬度越高,越偏北;北半球的冬季半年 0, 0,因而A0 900,日出、日落相反。,3 昼夜形成和日照长短的变化3.1可照时间的变化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由以上公式Sinh=sinsin+coscoscos ,日出、日落时Sinh=0,此时sinsin+coscoscos00,可得cos0tgtg 由此可计算出任何地点、如何季节日出和日落的时角,再由可照时数(20 )/150求得。 可照时数的变化规律:(1)、北半球的夏季半年,可照时数大于12小时,纬度越高,可照时数越长,北极圈内可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北半球的冬半年与夏半年相反。(2)、由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可照时数渐长,夏至最长。由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则渐短,冬至至短。,3.2曙暮光和光照时间 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3.3实照时数(日照)和日照百分率 考虑云的影响,太阳直射光直接照射地球表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是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