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与免疫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827180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PPT 页数:212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与免疫_第1页
第1页 / 共212页
传染与免疫_第2页
第2页 / 共212页
传染与免疫_第3页
第3页 / 共212页
传染与免疫_第4页
第4页 / 共212页
传染与免疫_第5页
第5页 / 共2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与免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与免疫(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传染与免疫代表了 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 的两个方面。,学习本章内容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 起源于微生物学的免疫学,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方法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法医检验、生化测定、医疗保健、生物制品的生产、肿瘤防治、定向药物(“药物导弹”)的研制以及反细菌战等各项实际应用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对抗,(免疫学),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2、,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传统的免疫概念:,免疫功能的分类,本章主要内容:,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第一节 传染,一、传染与传染病 1. 免疫学常识,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称之为。,(1)疾病(disease),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pathogen,又译病原体、致病菌或病原菌),2000年止人类病原体有1709种,(3)传染(i

3、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机械防御 非特异性防御 特异性防御,三道免疫“防线”,(4)传染病(infectio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contagious disease),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2年) 第二章第十六条 传染病的菌(毒)种分为下列类

4、: 一类: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类:布氏菌、炭疽菌、麻风杆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三类: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百日咳嗜血杆菌、白喉棒状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破伤风梭状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2003年4月10日 卫生部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卫生部研究决定,将非典型肺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p276 (一) 病原体,病原体的数量 病原体的致病特

5、性 病原体的侵入方式,决定传染结局的 主要因素,1.毒力(virulence),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细菌性病原体,毒力,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 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产毒素的能力,(1)侵袭力(invastiveness),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侵袭力,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变异链球菌、乳杆

6、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

7、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抵抗宿主防御机能的能力,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2)毒素(toxin),内毒素 外毒素, 外毒素(exotoxin),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酶 酶原 毒蛋白,外毒素,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

8、,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 内毒素(endotoxin),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不同致病菌的毒力和生长、繁殖条件的差别,引起其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不同。,3.侵入门径(entry point),(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 (2)呼吸道 (3)皮肤创口 (4)泌尿生殖道 (5)其他途径,(二) 宿主的免疫力,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有利;

9、在异常情况下,可能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三) 环境因素,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也有助于限制、消灭自然疫源和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传染病,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毒力) 机体的抵抗力,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p281) (一) 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

10、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二) 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就称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常会成为带菌者,如不注意,就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这种情况在伤寒、白喉等传染病中时有发生。,“伤寒玛丽”,1906年,美国一女厨师Mary Mallon是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健康带菌者,她在3周内将菌传染给6人,最后证实美国7个地区1

1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由她传染的。,(三) 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显性传染或传染病。,按发病时间的长短,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显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 Eg.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 Eg.结核病和麻风病等。,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全身传染(systemic

12、infection),显性传染,按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显性传染,(1)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 Eg.常见的有白喉、破伤风等症。 (2)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 Eg.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3)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 Eg.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

13、,旧称“绿脓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等。,(4)脓毒血症(pyemia) 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脓毒血症。 Eg.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引起脓毒血症。,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非特异性免疫,生理屏障,细胞因素,体液因素,天然免疫

14、的组成,一、生理屏障,皮肤与粘膜,生理上的屏障结构,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1. 皮肤与粘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3)共生菌群,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15、,2.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1)血脑屏障(barrier structure),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

16、交换。,2)血胎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二、细胞因素,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吞噬细胞分为大、小吞噬细胞两类。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并且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抗体受体等多种受体,当有相应配体存在并与之结合时,将刺激吞噬细胞活化,大大增强其吞噬杀伤能力。,1. 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种类,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病原体,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2. 吞噬过程,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