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3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81030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6.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史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国医学史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国医学史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国医学史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国医学史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史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3章(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公元前475公元220年,社会背景,先秦两汉时期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哲学: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代专尚法家,汉代独尊儒术。,社会背景,科学文化:史学史记、汉书文学乐府诗、辞赋、散文科学技术都江堰水利工程、蔡侯纸、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数学、农学等,社会背景,总之,从战国到三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环境等方面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医药帛书和简牍中医药理论的确立(重点)养生、著名医家、中外医药交流(自学),【主要内容】,一、医药帛书和简牍,(一)马王堆汉墓,图左:马王堆 素纱襌(单)

2、衣,马 王 堆,T 形 帛 画,【马王堆汉墓医书】,帛书10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却谷食气、脉法、阴阳脉死候、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竹木简200支,均为医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木简)、天下至道谈,1. 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臂泰阳、钜阳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马王堆汉墓医书】,【马王堆汉墓医书】,2.五十二病方 现存1万余字,分52题,医方总数283个; 提到病名,现存的有103个,临证方面包括了内、

3、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外科尤为突出。 所载方剂多种多样,载药247种,处方用药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原则。 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马王堆汉墓医书】,3.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动作姿态分类:1.呼吸运动;2.活动四肢及躯干运动;3.持械运动。图中标明了动作名称及防治的某些疾病。 模仿动物动作的导引术式,是古代仿生学在医疗体育中的具体运用。,导引图“以丈(杖)通阴阳”,【马王堆汉墓医书】,4.竹木简医书 十问、合阴阳、杂禁方(木简)、天下至道谈 多为古代养生学和房中术等方面的著作。 养生原则:避风寒(遵循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调饮食起居,畅情志(控制喜怒哀乐)

4、,坚持操练气功导引,调适和节制房事生活。,马 王 堆 医 书,马 王 堆 医 书,(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 1.与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脉经阴阳病死候互为补充; 2.部分病名在马王堆医书和黄帝内经中未有记载。 3.最早用“流水”和“户枢”的比喻阐述人体运动有益健康。,引书 内容:1. 四季养生之道;2. 导引术式及其作用;3. 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 与马王堆导引图互为补充,是研究气功、养生学珍贵文献资料。,(三)甘肃武威汉简,东汉早期古墓,挖掘简牍92枚;治百病方:保存医方30余个,药物近100味,详细记载了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各种不同的用药方式及针灸穴位

5、和针灸禁忌等。特点:1.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2.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水平。,甘肃武威 (东)汉简牍,中 山 靖 王 墓 出 土,医 用 文 物,第一节 【小结】,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曾出现大批医书和著名医家,正是在这样丰富的积累之上,才产生了“四大经典”。,二、 中医药理论的确立,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一、黄帝内经!,作者黄帝?成书上古时期?原自医学天才之手?篇卷、传承?基本内容?成就?,(一)作者与成书,四库全书:“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时风盛行崇古之风,凡有撰著,皆托名先圣所作。托名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以问答

6、形式讨论医学问题。,(一)作者与成书简称内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七家。书中所引用的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成的。,(一)作者与成书,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传承情况,篇卷: 素问、 灵枢 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流传: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灵枢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黄 帝 内 经,黄 帝 内 经,黄 帝 内 经,(二)主要内容与成就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

7、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基本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另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强调整体观念(1)人是有机整体:有诸内必行诸外,指导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 “提壶揭盖” 法治疗小便不利,(2)人和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此谓蕃(茂也)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

8、,与鸡俱兴” ;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2)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 发病 不同季节发病不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人体健康不仅与天气有关,而且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同郁)于上,使人薄厥(昏厥)。”考虑到社会因素的影响。,2.重视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古人也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内脏结构

9、的。内经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五行学说最大特点是说明人体脏腑及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阴阳(周易):,五行 (尚书洪范)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三)影响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二、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西汉

10、末期至东汉成书,作者仍无定论。以问答形式编撰而成,共81个问题,“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贡献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难经,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最早见于汉书,按着以草药治病为本的经验,就用“本草”作为药学著作的命名。,成书: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流传:唐初失传

11、后人从宋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书中辑复、整理成书。 辑复本:清顾观光本,日本森立之本,清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较为完善。,内容和成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应天文,中应人道,下法地理”。,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上品:120种为君,多营养滋补药,无毒可久服,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等。 中品: 120种为臣,有毒或无毒,能抑制疾病兼补虚弱。如黄芪、百合、沙参、黄连,五味子等。 下品: 125种为佐,有毒,药性强烈,属攻治疾病的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狼毒等。,2.概括记述中药学基本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表明

12、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饮食而在夜。”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 丹砂(HgS 汞)、胆矾(CuSO5HO 铜),成就: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用药经验,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必读书。书中对药性、功能主治的描述准确,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至今日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但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

13、。,神农本草经,四、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 张长沙唐甘伯宗名医录“官至长沙太守” 元吕履长沙用药十释;清黄元御长沙药解;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日本长沙证汇,张仲景师承:同郡张伯祖宋张杲医说:“独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时所重。”医圣: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

14、路有饥女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史料记载,张仲景生存年代几十年中,自然灾害就有20余起;从汉桓帝刘志到汉献帝刘协的70余年中,流行性疫病17次。,左图 医圣张仲景,右图 张仲景诊病,张仲景 医圣祠,伤寒的涵义: 广义泛指外感病;狭义感受寒邪。伤寒论杂病论中的伤寒是广义的,包含了感受风、寒、暑、湿、燥、热多种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病。包括许多急性传染病在内。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古代医经、经方,联系临床

15、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流传: 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内容和成就,1.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1)组方严谨灵活:君臣佐使,随证加减,将八法具体运用于方剂之中 ;(2)剂型种类繁多:熏、滴耳、灌鼻、软膏、肛门栓剂等; (3)剂型疗效可靠。,伤寒杂病论!,小 结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