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马克思模拟题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802495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马克思模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0马克思模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0马克思模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0马克思模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0马克思模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马克思模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马克思模拟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马基试卷分析,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 存在的物质世界 B“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C 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D 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2、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 辩证否定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2、 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 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 它的矛盾性,6、事物的规律是 ( ) A 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 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 现象之间的联系 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 把握事物的度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前提是( ) A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9、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 联系

3、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我国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 A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 B 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C 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D 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1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13、下列现象属于因

4、果联系的是( ) A 昼夜更替 B 寒来暑往 C 电闪雷鸣 D 摩擦生热 1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形象性、直接性 B 抽象性、间接性 C 感觉、知觉、表象 D 概念、判断、推理 15、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是( ) A人类自身的生产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精神生产 D 一切生产活动,16、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A 阶级斗争 B 生产斗争 C 科学实践 D 社会基本矛盾 17、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 ) A 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消失 B 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转移 C 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 它被使用时,

5、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8、剩余价值来源于 ( )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1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商品输出成为这个阶段经济特征的是 ( ) A 资本输出 B 货币输出 C 劳务输出 D 自然资源输出,1、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 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

6、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D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就是承认真理的( ) A 客观性 B 有用性 C 绝对性 D 相对性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B 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C 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D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5、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必然导致( ) A 不可知论 B 绝对主义 C 相对主义 D 唯心主义,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A 方向性 B客观性 C 一维性 D 无限性 7、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的

7、根本方法是( ) A 逻辑推理的方法 B 观察实验方法 C 归纳演绎方法 D 矛盾分析方法 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10、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形象性、直接性 B 抽象性、间接性 C 感觉、知觉、表象 D 概念、判断、推理,11、“沉舟侧畔千帆过

8、,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认识不受客体的影响 C 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制约 D 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3、“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理论来源于实践 C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4、历史唯

9、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社会生产力 B 国家政治权力 C 阶级斗争 D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1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 艺术和道德 B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 C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16、社会生产方式是( ) A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17、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

10、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的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8、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 私人垄断资本 B 资产阶级国家 C 国有垄断资本 D 资本输出 20、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 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 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 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观念的集合

11、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 E 吾心即宇宙 2、历史由人创造,但是历史活动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 ) A 人的活动总是受社会客观条件及其规律制约的 B 人的历史活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指导人的活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是有规律的 D 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E 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能认识的 3、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 A 人不能创造规律 B 人不能消灭规律 C 人不能认识规律 D 人可以认识规律 E 人可以利用规律 4、以下关于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说法正确地有(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B 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

12、价值是同质的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存在的前提 D 使用价值解决了要交换的问题,价值解决了能交换的问题 E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战前相比,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C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D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E 政治制度的变化,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

13、的错误 E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 ) A 从猿到人的转化 B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 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 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E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 3、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这一事实并没有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因为( ) A 人们的意识、目的的产生和状况主要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B 人们的意识和目的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 社会规律是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的 D 人的意志的真正自由,只有通过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获得 E 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产生任何的影响 4、以下关于商品价值的基本规定性正确的有( ) A 商品的本质属性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由具体劳动创造 D 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E 是使用价值存在的前提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 A 长期的历史过程 B 隐蔽的历史过程 C 曲折的历史过程 D 复杂的历史过程 E 必然的历史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