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796923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hp.2)(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p.2 传递函数,基本要求,熟悉系统数学模型概念及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物理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 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能够运用动力学、电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列写系统微分方程; 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 会求传递函数的零点、极点及放大系数; 能够用解析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掌握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的基本形式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 了解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组成及意义,能根据系统微分方程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并简化从而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掌握闭环系统中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掌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输出及传递函数的求法和特点; 了解相似原理的概念; 了解系统的状态空

2、间表示法。,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及求法;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绘制及简化。本章难点 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控制系统职能框图到传递函数框图的转化。,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用以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微分方程(最基本,时域)差分方程传递函数(基本数学工具,复数域)状态方程频率特性(便于实验获得,频域)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1)初步建立:用物理学、力学知识(2)验证:理论和实验方法获得较精确的数学模型,1 微分方程 一般表达式:若 ai、bj为常数线性定常系统;ai、bj是t的函数线性时变系统;ai、bj依赖于xo,xi线性时变系统

3、。叠加原理:线性系统满足设xi1(t)xo1(t) xi2(t)xo2(t)则a1xi1(t)+a2 xi2(t) b1x01(t)+b2 x02(t)各输入产生的输出互不影响。分析多输入的总输出时,可单独分析单输入产生的输出,然后将输出量叠加。,拉氏变换,定义:当t0时,f(t)=0 , t0时,f(t)对任意t值有对应单值 存在;则函数f(t)的拉氏变换为:象函数大写,原函数小写。 性质: 齐次性:Lf(t) = F(s) 线性定理:f(t)=h(t)+g(t)则 F(S)=H(S)+G(S) 延时定理:L f(t- ) = e- s F(S) 衰减定理: L e- tf(t) = F(S

4、+ ) 相似定理: Lf( t) =1/ F(S/ ), 微分定理: 积分定理:推论:若初始条件为0则,拉氏变换性质, 初值定理: 终值定理:若f(t)在t时存在,则,拉氏变换性质,典型函数的L变换, 阶跃函数 单位斜坡函数, 指数函数 幂函数:f(t)=tn 单位脉冲函数,典型函数的L变换,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典型函数的L变换,2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对线性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数学工具是在Laplace变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数学模型。对微分方程进行Laplace变换可将其化为代数方程。 表达的数学模型更直观,物理意义更明确; 将实数域的微积分运算复数域的代数运算;

5、 有时无须解题,直接在G(S)基础上导出系统的某些动态特性; 在G(S)基础上直接导出G( ),进行频域法分析。,传递函数,对线性微分方程:设初始条件为0 (t 0时,xi、x0及各阶导数均为0) 对微分方程L变换:,定义:系统的传递函数G(S)为:讨论:(1)G(S)代表系统本身固有特性,与输入量大小及性质无关;(2) G(S)可以无量纲;(3)nm 原因:实际系统总有惯性;(4)不同系统可用同一G(S)表达;(5)系统G(S)可化为各环节Gi(S)的组合。,传递函数,开环与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反馈回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推导如下:,开环与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6、,讨论 (1) Gk(S)无量纲, GB(S)可有可无量纲;(2)相加点B(S)为负,分母处为正“+”相加点B(S)为正,分母处为正“-”;(3)若H(S)=1(单位反馈系统)则,开环与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干扰作用的G(S)系统干扰N(S)也可以看作一种输入。按线性叠加原理:N(s)=0时,Xi(s)=0时,同时作用:x0(s)几乎仅跟随xi (s)变化,N(s)影响很小。若H(s)=0,则x02(s)=G2(s) N(s) 很大若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如同干扰。,零点和极点,对(因式分解,l为常数)零点:使G(s)=0的zj (j=1、2、m)极点:使G(s)=的pi (j=1、2、n)

7、 讨论:(1)闭环G(s)的极点就是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2)极点pi均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内,则系统是稳定的。,环节的串并联复杂系统可划分成多环节组成,一般将复杂系统划分成零、一阶、二阶典型环节的串并联组合。1、环节串联:对n个环节串联,环节的串并联,2、环节并联:对n个环节并联 如何划分环节?环节划分取决于组成系统的各物理元件(或环节、子系统)是否有负载效应。可能几个物理元件的特性才组成一个传递函数的环节。可能一个物理元件的特性分散在几个传递函数元件之中。,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将复杂系统化成典型环节Gi(s)的串并联组合,就容易获得整个系统的G(s)。比例环节(放大,零阶)动力学方程:

8、x0(t)=kxi(t) x0不失真、不延迟、按比例反映xi。例:齿轮传动副,惯性环节(一阶惯性环节)微分方程:Tx+x0=kxi 惯性的含义:系统中含有储能元件(L、C、阻尼C、弹簧k)其输出落后于输入,由时间常数决定。例:阻容电路:,微分环节 xo(t)=Txi(t) 输出正比于输入的微分 G(s)=Ts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与其它环节共存。 微分环节的作用:(1)使输出提前(预测输入):如对比例环节Kp施加一速度函数即斜坡函数r(t)作为输入,则当Kpl时,此环节在时域中的输出x0(t)即为450斜线.若对此比例环节再并联一微分环节KPTs,则:,(2)增加系统的阻尼: 第一环节为KP 系统

9、阻尼有关的系数为1,微分环节的作用,第一环节并联微分环节KPTds 系统阻尼有关的系数为(1+ KP Tds )1(3)强化噪声作用:对噪声也能预测,对噪声灵敏度提高,增大了因干扰引起的误差。,微分环节的作用,积分环节(零输入条件),振荡环节(二阶振荡环节)振荡环节是二阶环节中的01运动方程:Tx0+T0x0+x0=kxi n:无阻尼固有频率,T=1/n :时间常数,阻尼比01例:作旋转运动的惯量-阻尼-弹簧系统,延时环节x0(t)=xi(t-) 输出滞后输入,但不失真,一般不单独存在。 滞后原因:启动时要克服摩擦力、内应力、液压气动管长。延时一般由实验测得。因为所以,延时环节较小时,按泰勒展

10、开后近似为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一旦有输入便立刻有输出,但需延时才能接近所需要的输出量;延时环节:一旦有输入,不会立刻有输出,需延时才有输出, 而输出会立刻不失真地反映输入。 死区与惯性环节:机械传动副的间歇引起死区。相同点:在输入开始一段时间后才有输出。不同点:延时环节的输出完全等同于从一开始起的输入。死区的输出只反映同一时间的输入的作用,系统对死区段的输入作用,其输出无任何反映。注意:选择不同输入、输出量可改变G(s)的形式,但不会改变系统本身的固有动态特性。,延时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4 G(s)框图,系统特性可用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表示,也可用框图表示。每个框内是该环节的传递函数,按信号流

11、向用箭头联系,便组成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框图。优点: 便于评价各环节对系统的影响; 利用框图简化,方便列写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形象反映各环节、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框图变换与化简: 实际系统多为大环套小环的多回路复杂系统G(s)框图。变换:a)某些框图作位置上的变换;b)增加或取消一些框图。,1、变换原则:变换前后系统等效(输入、输出不变)分支点:信号由一点分开的点。前移:分支回路上串入具有相同函数的框图;后移:分支回路上串入具有相同函数倒数的框图。,G(S)框图变换,相加点:对信号求代数和的点。前移:分支回路上串入具有相同函数倒数的框图;后移:分支回路上串入具有相同函数的框图。,G(S)框图变换

12、,其它如表:,G(S)框图变换,G(S)框图变换,框图简化将套环解开,成为典型闭环传递函数的框图形式。示例:,传递函数的直接列写,条件: 仅一条前向通道; 各反馈环间存在公共传递函数框图。例:两个独立局部反馈回路,应先串联后再简化。,5 相似原理同一形式的G(s)可用不同物理结构实现。相似环节:具有相同传递函数的环节。相似系统:具有相似性质的系统。 讨论:任何系统,只要其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形式,则它们都具有相似性。相互模拟:只需考察其中一个的动态性能,就可推知另一个,因此只需对比较容易实现的系统进行研究。,力-电压相似性: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相似性: 力p(力矩M) 电压u质量m(惯量J) 电感L粘性阻尼系数c 电阻R弹簧刚度k 电容的倒数1/C位移x(角位移Q) 电量q速度x(角速度Q ) 电流i,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