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768386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岳麓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提升(一),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

2、特征。(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三、商品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1)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2)一

3、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2)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四、影响中国农耕经济

4、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

5、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沉重的赋税,使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五、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

6、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典例1】 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审题干:一看时间:“汉墓”说明是汉朝;二看设问角度:“这些信息主要说明”表明回答的角度是

7、透过现象看本质;三看关键词:“驱鸟护桑图、采桑图”“蚕茧、丝束、绢帛”“缫丝的工具、丝织物”等。再审选项:一思是否符合史实:A项中仅有蚕桑不能说明农耕文明;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B项只涉及画像砖,没有反映材料的核心内容;三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嘉峪关处于丝绸之路上,虽然材料也能体现出C项,但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要信息,因为孤证不立(考据学原则之一,只有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成立)。综合判断,题干中涉及到墓中画像砖的采桑、丝织物图片以及陪葬物丝织物,由此可推断主要反映了此时出现了蚕桑和丝织业。 答案 D,【方法技巧】 选择题解题“三看三思”的方法 (1)审题干“三看”:时间,空

8、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2)审选项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变式演练1】 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

9、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 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 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解析 材料中的舍本事末,“本”是根本,即农业;“末”是次要,即商业,我国古代历来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材料中的“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如果舍去农业而专事商业,则最终要损害专制主义的统治,没有说“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C项观点正确, 但是不符合题意,B、D项不符合题意,题意说的是如不重农,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既打仗不行,防守也不行,不利于国家安全。 答案 A,【典例2】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 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

10、长趋势 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正确。西汉至唐朝时期,唐朝至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不正确。与图表信息不符,“始终”说法错误。江淮地区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正确。 答案 D,【方法技巧】 解答数据表格型选择题的方法表格型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为载体,借助于具体的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迁移教材的能力。

11、其解答方法如下: (1)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2)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中的信息如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3)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重点归纳纵横的趋势发展是上升还是下降,不同数据组之间上升、下降的速度比较,特别还要抓住数据的变化转折点,此处往往反映历史的重大转变。 (4)分析图片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与已掌握的教材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一般多用排除法。,解析 材料涉及的南北方户口变化统计表,通过图表中南方、北方的信息进行有效判断即可;北方人口从唐天宝元年到宋元丰三年,出现减少,错误;人口的总体态势呈现增长的趋势,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人口的增长率开始超过北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排除。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