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733766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在消失的老行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在消失的老行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在消失的 老行当?,所谓的“老行当” 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判别标准 通常的理解是 一个因时代发展而即将消亡的行业。 老行当有许多 下面让我们通过图片去熟悉这古老的特色,拍摄以上这一组照片的摄影师 就是画面右边的这位名叫龚为的26岁的年轻人 这是他奔走城乡、踏遍大街小巷所拍摄的 她叫迷失的记忆老行当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在看到龚为的作品后 专门给龚为写下这样一句话:“把将要灭绝的物种、将要消亡的文化记录在影像中, 也是摄影师的一份社会责任。”下面我来详细的介绍其中几种:,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

2、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弹棉花,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在外行人的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的。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弓”。从上世纪末起,弹棉花

3、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腈纶被、九孔被,对于这些方便简单又暖和的玩意儿,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同时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这里便是一个机械化工厂,生产效率是手艺人的几十倍。 弹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艺了,即使是现代生活我们也离不开它。因为,即便是年头久远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经重新弹制,又洁白柔软如新,很是神奇。可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铜匠是们古老的行当,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

4、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器了。旧时,人们居家生活大多是用的是铜器,象铜盆、铜勺、铜铲、铜壶、铜炉子等是百姓生活必需之物。殷实大户人家大门的铜吊环、站柜上的花瓶铜、箱上团形铜,还刻有各种吉祥图案,那一件件精美的铜器无不显示出铜匠的高超技艺和工艺水平。,铜 匠,旧时,里下河地区的铜匠分为“生铜匠”和“熟铜匠”两种, “生铜匠”以浇铸铜器为主,“熟铜匠”以加工铜件和维修为主,据老铜匠说,这是过去上一代遗传下来的行规。“生铜匠”一般有一条住家船,俗称“铜匠船”。他们四海为家流动营生,浇铸的品种有铜面盆、铜汤婆、铜香炉、铜烛台、铜勺铲子、铜脚炉、铜钟等等。当船停靠到某一个地方,他们便在岸上找块空地支起风箱,生

5、起炭火,一字摆开模具,化铜浇铸,边加工边销售。小件头的产品则由家中“女将”或小孩手背着帆布包提着铜件走街串户售卖,他们手上提着的铜勺铲子一路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这清脆的铜片声代替了他们的“吆喝”。家庭主妇们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换铜勺铲子的”来了,他们纷纷走出家们拥上前来选购所需的器物,有的直接用钱买,有的则用废铜换取。熟铜匠一般住在镇子上,他们有固定的小门面,一般他们不铸铜或很少浇铸,主要从事小件制作和维修加工,什么箱柜上的铜角铜花,抽屉上的铜拉手,马桶上的铜箍、铜环,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小的交易如做把铜锁配把铜钥匙、做个小杂件、焊锡几道小裂缝对他们来说更是小菜一碟。,铜匠都有一副非常

6、考究的担子,一般用上好的樟木或血榆制成。铜匠的两只担子实际就是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前担的箱体上有两只长抽屉,里面放有工具和半成品坯件,箱体上面架着根木柄长锉,一般的小件锉削就在上面进就行,其功能类似于钳工操作台。后面的担子上面也有只长抽屉,下面则是只风箱,是专供生炉子着火用的。这样的担子在铜匠行业中被称为“熟担子”,是“熟铜匠”用的。“生铜匠”除了拥有一副“熟担子”外,还有一副“生担子”,所谓“生担子”就是两只竹箩筐,是铜匠本人走乡串街用的,箩筐用来放置各种铜器和交换来的废铜。 铜匠操作一般是坐在小矮橙上进行,他们或一手拉风箱,一手用钳子夹住铜件在炉中加热;或一手用钳子夹住烧红的铜件,一手抡起铁

7、锤用力将些坯料锻打成半成品;或一手抓住铜器,一手用钳夹住烧红的铬铁焊锡器皿上的缝口;或一手用钳夹住工件,一手握住长柄锉来回锉削工件。可以说,老铜匠的大半生就是在这小矮橙上度过的。,在过去众多老行当中技术含量高的,铜匠算是其中之一。听长辈说过解放前镇上有个姓杨的铜匠心灵手巧,技艺超群,有一次,他从河中捞到一把锈蚀的手枪,竟然模仿着造出了两把真枪。上世纪七十年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个机械工厂机床坏了无人会修,无奈之下,有人想到找一个姓刘的铜匠业试试,厂长亲自上门请刘铜匠帮忙,没想到刘铜匠摸摸拆拆,没费多少工夫竟然把机器修好运转了起来,后来,厂方干脆用高薪将他聘了过来。 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得人们

8、生活水准的不断攀升,随着铝、塑料、不锈钢等容器的出现,铜器逐步淡出人们生活,铜匠的业务范围圈越来越小。他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转行”, 这些原本凝聚民间智慧的手工铜工艺正在逐步失传。目前,铜匠这们古老的行当不但处于后继无人状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将“濒临灭绝”。 下面都是铜匠制作出的精美作品,锔活就是修补破碎的瓷器等。“瓷器易碎,人们时常面临着瓷器破碎后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情形。于是,先民们开始琢磨修补破碎瓷器的方法,发明了金刚钻和锔钉。只要打上锔钉,破碎的瓷器又能完好无损。 而这也是一门面临失传的老行当,面临失传的绝技,锔活,所谓锔活,就是把破碎的器皿拼好,再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使

9、其恢复原样。它产生的年代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证,但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描绘了这一行当,说明这项手艺至少在宋时就已存在。清乾隆年间,八旗子弟醉心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喝茶用的壶具、养鱼用的水具、玩鸟用的鸟具、玩蝈蝈用的“葫芦器”等各类器皿在赏玩中免不了磕磕碰碰,锔匠就要将这些破裂的器皿重新弄好。那时,从事锔活的不在少数。在不断的发展中,锔活有了粗活和细活之分:粗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的工具大而粗糙;细活也就是秀活,多为达官贵人服务,所用的工具小巧精致,锔钉也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之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锔活它绝在哪儿,修复后,锔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一步操作都考验

10、着匠人手头功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基本程序是先找到碎片的碴口,拼接起来用绳子反复扎紧,再用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钻孔时要钻到瓷器厚度的2/3,留下1/3,这样锔钉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然后上锔钉,上锔钉非常有讲究,只能打一锤,恰到好处地将锔钉嵌入到位。如果再打第二下,就容易将钻孔打崩或把锔钉打坏,所谓“一锤定音”就体现在这里。最后将调和的瓷粉、紫砂粉填入锔钉缝隙,擦净后就大功告成。,锔活秀包含着十几种修复瓷器的绝活,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可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曾经有人抱着一个牡丹瓶来,要求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为

11、什么要在牡丹瓶上嵌寿桃呢?这里面有讲究:瓶本身象征平安,牡丹有富贵的意思,平安、富贵都有了,缺的就是长寿了,所以要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代表长寿。”锔活秀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已经超越实用功能,承载着审美与象征的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行当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的命运似乎只剩下两种:要么沦为文献中的一段描述,要么栖身于博物馆。作为传统老行当中的一员,锔活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困境。机械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瓷器贬值,将锔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彻底摧毁了。一些锔活人不无忧伤地说:“从前是碗贵钉贱,一只普通的瓷碗也要5毛或1块钱,锔一个钉才一两分钱,最贵也只有5分钱。现在恰恰相反,锔一个钉10块钱,买一个碗才两三块钱。这样一来,谁还会想到拿来锔。,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一直以选材独特、构思奇妙、工艺精湛而为世界称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许多手工艺逐步被机械化、规模化,成为纯粹的旅游商品。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要么逝去,要么被社会所遗忘,传统民族手工艺“人亡艺绝”现象日趋严重。 这些快要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都被这个叫龚为的胖小伙用镜头一一定格。寻找快消失的记忆,龚为已经坚持了5年多。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寻寻觅觅,龚为已经拍下了245个“老行当”。第6届国际民俗摄影年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给他颁发了一个人类贡献奖,感谢他记录下了“中国记忆”。,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