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4729102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的类型。(1)按性质分:,目标导航,预习引导,(2)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3)按生产类型分: 工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和生活环境问题。 (4)按地理空间分: 局部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预习交流1 春天肆虐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按性质划分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 提示 沙尘暴是干旱、半

2、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生态破坏问题。,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1)环境污染的概念: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目标导航,预习引导,(2)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目标导航,预习引导,预习交流2 哪些环境问题被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提示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森林锐减、酸雨等。,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主题一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活动与探究 材料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

3、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影响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右图为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示意。,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结合材料探究: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人类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人

4、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又把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如果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会产生生态破坏、自然资源衰竭等环境问题。人类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如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迁移与应用 例1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1)图中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A. B. C. D.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引起大气污染 造成资源浪费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5、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 B. C. 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解析 读图可看出,秸秆焚烧只产生烟尘和灰烬,既不能提供生活能源,又不能提高土壤肥力;作为饲料,可以为农田提供粪肥,也可获取畜产,但不能提供生活能源;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可获取工业产品,也可用来发电,但不能提高土壤肥力;作为沼气原料,其沼渣、沼液可提高土壤肥力,沼气为生活提供生活能源。方式符合题意。在田间焚烧秸秆带来烟尘和灰烬,烟尘会引起大气污染,灰烬是无机物,不能作为有机质还田,造成资源浪费。 答案 (1)D (2)A,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主题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分布

6、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口急剧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益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四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竭问题。下面几幅漫画表示了部分环境问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1)结合材料探究:图中哪些问题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成因是什么?图示哪些问题是由环境问题演化而来的?简要说明其成因。图示哪些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的表现还有哪些?哪几幅图表达了自然资源的衰竭问题? 提示 图己示意了大气污染和水污

7、染,其成因主要是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图乙所示的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图戊所示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图庚所示的环境问题是酸雨,它们都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其成因分别是:,臭氧层破坏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等 人为原因: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全球变暖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 乱砍滥伐森林 酸雨自然原因:地形等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图丁所示的砍伐森林造成生物栖息地丧失是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图甲和图丙

8、表示自然资源衰竭问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材料二 煤和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但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下面图甲示意煤燃烧过程的生成物,图乙所示为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及其转化。,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2)结合材料探究:燃煤的生成物和汽车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 a.产生煤烟、粉尘,污染空气,降低大气能见度。b.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危害植被,腐蚀材料。c.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d.汽车尾气和煤的燃烧都会产生CO2,影响气候,引发温室效应。,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材料三 近年来,土壤污染受到

9、人们关注。下面为土壤污染示意。,(3)结合材料探究:土壤遭受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哪三个方面?土壤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 人类不合理地或过量地施肥、施用农药,可造成土壤污染;土壤也是人类放置各种废弃物(垃圾、废渣、污水等)的场所,这样就使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入土壤,造成污染;大气或水中的污染物质经迁移转化也会进入土壤,造成污染。,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土壤中的污染物不能在土壤中降解,便在生物体中集聚,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危害人体健康。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会随下渗、径流等环节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同样

10、也会危害人体健康。,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材料四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五滥”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化扩展的根本原因。一是滥牧;二是滥伐;三是滥挖,沙区滥挖中药材;四是滥垦,“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变沙梁”;五是水资源的无序利用,上游截水,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下游缺水,植被死亡。在我国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不合理的灌溉已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4)结合材料探究: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有哪些?其成因和典型分布地区有哪些

11、?将探究结果填入下表。,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提示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牧、滥伐、滥垦等使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迁移与应用 例2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并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1)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

12、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的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第(2)题,气温升高,气温、降水变率加大,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 答案 (1)D (2)C,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不仅包括有害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有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

13、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2.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

14、,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7,1.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内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D.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

15、居民区内、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均属于环境污染。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7,2.以下现象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的是( )。 近几年,我国华北地区酸雨危害呈现出蔓延的趋势 专家估计,在今后2030年,全球将有1/4的物种消失 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南美洲南部部分岛屿由于紫外线辐射增强,当地居民患皮肤癌的概率增高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这与大气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物种消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问题;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也属于生态破坏问题。,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7,3.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并不是说地球物种的灭绝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