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721146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二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二)(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二),本体论的分野(二),Contents,一、 “征服自然”的功过历程二、 人与自然的重新定位,一、 本体论的分野(二),“自然”观念的意义 1)古希腊自然哲学:“物活论”倾向:水、气、 火等自然的东西具有灵性甚至灵魂。毕达哥拉斯学派:理性成分增多,将“自然”与灵魂和活力相分离,变成纯粹的“自然”。这样的“自然”其实是经过人的选择和构造而再现出来的东西。,“征服自然”的功过历程,亚里士多德:他所创立的形式逻辑体系成为人们探索事物的原因和规律的强大武器。依靠数学和逻辑的力量,人们不断剖析和分解自然,以达到控制自然发展趋势的目的。,近代科学家: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到牛顿,在科学

2、意义上展示了一个数学化的“自然”。科学家心目中的“自然”不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一切都有原因,一切自然过程都可预测和控制。,2)近代“自然”观念,近代诗人与哲学家:力图保持“物活论”的传统,发展对自然的神秘特性的领悟。“神性”的自然哲学力图从自然现象中体会出符合神学信念的特征,强调灵魂、生命、精神如何按上帝的旨意变化发展,强调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和谐一致。,德国古典自然哲学:黑格尔用思辨方式构造自然哲学,将力学、物理学和有机学同意在一起,认为他们是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自然变成了纯理性的“自然”,这是不符合自然本性的。,3)现代“自然”观念,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自然已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成

3、了 “客观物质世界”的同义词。对“自然”观念的现代反思: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似乎与机器的运作方式和节奏越来越不适应。哲学家将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归结于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海德格尔: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自然的本来面目,使其变为“不自然”。要克服现代技术带来的危险,必须放弃对事物的功能化和降格,以便让事物本身在它们的特性和自身性中表达出来。西方女权运动与生态运动的结合:女性有着关爱自然、注重有机联系和直觉的天然倾向。,2. “征服自然”观念的形成与演变,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结束,其间已经有了一些局部的征服自然的活动(风神球、“阿基米德螺旋”、希腊火等等)

4、明确提出“征服自然”的主张始于文艺复兴之后,其时代背景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经济活动的空前繁荣。经济上的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不断培养和强化着人们的征服意识。(指南针,火药,机械时钟等等),17世纪,弗朗西斯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客观认识能使人类“驾驭自然万物包括人体、医药、机械力量等等一切”。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反思。恩格斯:“每一次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海战中的希腊火,阿基米德螺旋,“征服自然”口号只是在西方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极为明显后才逐渐沉寂下去,但人类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 “征服自然”观念的具体体现,西

5、方文化中征服自然的倾向,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比较明显的体现是出于经济目的对自然界的大规模改造,对自然界资源和能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然而“征服自然”的观念还渗透到一些似乎不太明显的领域,如文艺、建筑、民俗等等。在这些领域里,自然的因素被尽可能多地用人工因素来替代,并以此作为“文明”的标志或象征。,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以人造物取代自然物是一种有悠久传统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与工商贸易活动的发达密切相关的。人造物由于凝结了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事件,往往更有价值,在商品交易中往往可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利益推动使得人们在工程技术发展中尽可能排斥天然因素。,对自然界资源

6、和能源的利用自然界中诸多资源和能源的总储量是很有限的,而且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征服自然”的观念导致对这类资源和能源的掠夺性开采,而且往往不计后果,不考虑对子孙后代的影响。,生态环境领域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近年来大众传媒经常议论的话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壤沙化,所有这些严重的问题都是大自然对人类征服自然行为的“报复”。,建筑领域西方传统建筑的思想内涵是“神人合一”,比起中国古代建筑来有更多的人造因素和人工成分。当某一建筑力图表现神性或人文特征时,实际上就是在“征服自然”,用人为手段抹去自然的痕迹。,文学艺术领域西方文学艺术有模仿自然、表现自然的成分。然而作为西方文学

7、艺术指导原则之一的美学范畴“崇高”,却是“征服自然”观念的潜在体现,崇高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之中。西方的崇高理论是沿着人与自然对立,人对自然的征服,人能凭自己的理性发展自己这条线而来的。,4. 西方自然观的现代形态,思想观念上,近年出现了许多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见解利奥波尔德:提出“大地伦理学”,倡导人和自然要建立伙伴关系。佩切伊:论述“增长的极限”,指出必须重视同自然的协调与和解。汤因比:提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拉塞尔:主张地球是活的生命有机体,人类必须认识到其他物种和生物圈的需求罗尔斯顿: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自然对象。这些人的观点代表了现代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思想

8、转向。,西方自然观的重要转变也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绿党、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团体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条例环境教育已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二、 人与自然的重新定位,在对“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做了比较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异实质上是文化差异,因而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近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结合起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给人与自然以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些西方思想家在反思西方自然观时,已经充分注意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合理之处。李约瑟:将董仲舒、朱熹

9、等人的思想观念中的天人和谐的观念概括为“有机自然主义”。卡普拉:用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来分析近现代西方的文化失衡。,萨克塞:认为西方的技术发展忽视整体后果,强调中国传统哲学中整体思维的价值。海德格尔:在重新思考西方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时注意到其观念与中国的老庄哲学有相通或契合之处。,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同现代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农业方面:福冈正信 “自然农法”取代“科学农法” 现代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强调技术应以人为中心,3. 小结,总体上看,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体现“天人合一”的实际成果还不多,新的天人关系还远没有建立起

10、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的重新定位还远远没有完成。由于“用心”思维采用直观体悟的方式,使认识范围往往局限于感性经验层次,缺乏宏观的理性认识,对科学技术的不适当运用带来的消极影响缺乏控制能力。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弱点,只有避免这些弱点,才能建构起新的天人关系。,4. 前景,在构建新的天人关系方面,现代学术界的某些思想动向是值得关注的,这些动向有可能影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前景。1)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的讨论 2)关于技术人道化问题的讨论 3)关于“自然”的本性与存在方式问题,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的讨论,斯诺:20世纪的学术文化已形成两个壁垒森严的世界,一个是“人文的”,另

11、一个是“科学的”。这两种文化的对抗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以致使20世纪的思想界不能对“过去”作出正确解释,不能对“现在”作出合理判断,也不能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展望。有些学者提出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成为“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实际上是建构新的天人关系的一条重要思路。,关于技术人道化问题的讨论,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反思现代技术的本性,力图解决现代技术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问题。他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已负荷权力意志、政治、伦理、价值,其中某些因素是有悖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于“自然”的本性与存在方式问题,现代西方自然观将进化、发展、目的性和功能等范畴引入对“自然”和“存在”的理解,自然的观念就逐渐成为历史的观念。,推荐阅读书目,罗素, 西方哲学史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语哲学史教研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李章印,自然的沉沦与拯救 吴国盛,自然哲学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