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门之学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700442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37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孔门之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论孔门之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论孔门之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论孔门之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论孔门之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孔门之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门之学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孔门之“学”,内容提要:一、“学”为孔门第一义;二、孔门之“学”的涵义三、孔子与子贡论“学”;四、孔颜之“好学”。,一、“学”为孔门第一义,仁与孝,在论语中孔子论“仁”“孝”“礼”都占有不少篇幅。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是动词而不是系辞,小程子:“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敬,“孝”须落在内心恭敬上,有德行才可以真正行孝。孟子曰

2、:“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色难,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仁与礼,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一般来说,仁是内在的德行,礼是外在的条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礼”的涵义不同,“大礼与天地同节”。,仁与学的关系,孔子多次论及“仁”,“孝”“礼”,但孔子论“学”也几乎贯穿论语始终,明儒刘蕺山认为:“学”字为孔门第一义。 “仁”是德性,“

3、学”是求仁之功夫。“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学”是“知者利仁”之“利”。 中庸20章:“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见,“生”与“安”对应,“学”与“利”对应。 “仁者安仁”,所谓“不勉而中”,仁者也是“生(性)而知之”,所谓“不思而得”。,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除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般“学”之后不加宾语。所

4、以,“学”向内而不是向外,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践迹”也是“学”。,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志于道”,是为己之学,“道”是从自性中扩充开来,中庸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天爵与人爵,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

5、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大人之学,朱子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之学,即为己之学,孔子所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6、;修己以安百姓”。中庸所谓“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王阳明:“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故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是“正心”。,博学而无所成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好学,博学多识,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但孔子又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很博学,却又“空空如也”,因为“学”是由“博”返“约”,由“多”返“一”。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7、:“非也,予一以贯之。”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为己之学落实在德性修养上,“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德”不可言说,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小程子: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未“知”,焉得“仁”,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要使得“学”能够 “固守”,需要向自性上“反”,“反”则“知”趋向于“仁”(知者利仁)。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有仁者可以“处约”,“

8、约”不是“穷困”,而是与“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之“约”同义。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是“久处约”,“利”是返“约”。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仁”者必“知”,“知”者未必“仁”,然不“知”则必不“仁”,故曰 未“知”,焉得“仁”?,三、孔子与子贡论“学”,“学”须鞭辟近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想点拨子贡,“学”需要向心上“反”,

9、而不能外求。阳明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不觉)则遂沦埋”。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对于“屡空”有不同解释。孔子“空空如也”,颜子“屡空”。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传习录113条)大程子:“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中庸之“至诚”与大学之“至善”,由“格物致知”如何过渡到“诚意正心”?事物所以然之“理”如何转化为人心所当然之“义”? 或者说,“知”如何转化成“仁”? 孔子曰“先难而后获,可

10、谓仁矣”;“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孟子曰“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向自性上“反”,“穷理”(道问学)即“居敬”(尊德性),若能“反身而诚”,“诚”即是“一以贯之”,是“至真”,也是“至善”。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传习录116条),孔子再次点拨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有两层含义: 其一,既然说“贯”,有“多”,才能以“一” 贯之,所以“博学于文”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下学”才能“上达

11、”,故须“格物致知”;其二,但“学”又不是纯粹“量”上的积累,而是归于“一”,返于“约”,在大学即是“诚意正心”。孟子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守约”才能“施博”(子贡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齐治平都是“正心”功夫的不断扩充而已。,“圣”与“多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对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把“圣”等价于“多能”,但子贡知道孔子非“多学而识之者”,故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加一个“又”字。 但子贡把“圣”与“多能”区分开,同时也把“下学”与“上达”割裂开,“天纵

12、之将圣”,意味着“圣”是天生的,不可学而至。,予欲无言,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孔子之言为“作”,所言为“经”。子贡不能明白孔子之言,不能“述”。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什么是下学而上达?“上达”是从“极高明”角度立说,中庸所谓“峻极于天”,孟子所谓“尽心知性知天”,故曰“知我者其天乎”。越“高明”,越能“致广大”, 下学而上达即“大人之学”。,回也,非助我者也,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3、朱子:“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也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传习录341条)由此可断定,孔子说“予欲无言“,“莫我知也夫”,应是在颜子逝世之后。,孟子为什么道性善?,其一,孟子道性善,正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相合,把超越性的“天命之性”融入到当下,不得不言性善,故曰

14、:“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其二,其实,孟子更是从功夫修养论的意义上而论性善。既然“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故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不能外求,不能“义袭而取之”。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荀子从经验层面而说性恶,有学生问朱子:“或言性,谓荀卿亦是教人践履”。朱子答曰:“须是有是物而后可践履,今于头段处既错,又如何践履”?,四、孔颜之“好学”,孔子之好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何做到学而不厌?学而无所学,此心“空空如也”,才能“不厌”,阳明所谓“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如何

15、做到诲人不倦?善待问者如撞钟,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颜子之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门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孔子只说他自己与颜子好学,可见“好学”之难能可贵。,什么是“好学”,论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系辞:“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反) 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

16、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正)中庸20章: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有恒”便是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是孔门心法,“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论“学”义理最精微的一句,然而后人均解得浅了。 阳明: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传习录114条)正如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首先,“不迁怒,不贰过”毕竟还有过、有怒,没有达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颜子之未发之中,不是大本之“中”。 其次,虽有过、有怒,但能不贰、不迁,这是“不远之复”。通过“过”与“怒”来实现“复”,“复”即是“学”,无“过”与“怒”,则也无“学”,流入虚寂。 孔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学”的原因。 需从“不迁怒,不贰过”中读出“格物”来,“不迁怒”不是有怒不迁,而是无怒可迁,“怒”产生的当下已经被转化。为什么能够“不贰过”,仁者先难而后获,事物的“理”已经内化于心中,所以一个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