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模利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698940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规模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土地规模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土地规模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土地规模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土地规模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规模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规模利用(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第一节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第三节 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第一节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一、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学术用语,通常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加,它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规模经济一般表现为大规模经营通常具有的优越性。但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关键是以规模效益(或称规模报酬)的大小来决定经营规模。,第一节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所谓“规模效益”(

2、return to scale),是指当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变化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其产量增加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比例的比数愈大,则规模效益愈好。要求经营规模要适度,就是人们常说和追求的适度经营规模。,第一节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适度经营规模 按照西方经济学“规模经济”的原则,“规模经济追求的是具有最低平均成本的经营规模”。,土地经营规模,产品平均成本,O,B,A,M,M,LAC,第一节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LAC曲线是一条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变动而变动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AM阶段曲线向右

3、下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属于规模经济阶段;在MB阶段曲线向右上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属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规模小于OM时,应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来提高收益水平;当规模大于OM时,则应该适当缩小土地经营规模才能提高收益水平。因此,与产品平均成本最低点M相对应的经营规模OM称为最佳土地经营规模或者适度土地经营规模。,三、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外在经济与内在经济 从规模经济原理看,规模经济可从外在经济(外延经济)(external economics)和内在经济(内涵经济)(internal economics)两方面来考察其规模效益。 外在经济,是指

4、经济规模、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成本下降,而使企业增加了收益; 内在经济则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从自身内部分工、产业和产品结构、技术政策与科技含量、集约经营和企业管理等因素的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增加。,三、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首先,是单个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包括: (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 (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 (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的互补性创造条件。,三、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首先,大规模企业在与

5、对手进行谈判时,可以凭借规模的优势获得相对有利的购销价格;其次,大规模企业,可以在市场信息收集、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节约平均交易费用;再次,大规模企业,由于大量运输,也可节约平均运费。 但应指出,经营规模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土地价格猛涨、环境污染等,将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这种现象叫外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三、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经营规模扩大后,会引起三种不同的情况: 1规模收益递增 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但规模的扩大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后,规模收益递增将变成规模收益递减。 2规模收益递减 即规

6、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收益绝对减少,而出现边际收益为负数,这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 即规模增幅与收益增幅相等。这种情况通常是过渡性的,并不多见,也不可能持久。,三、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根据上述规模经济变化的规律,就要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做到适度,即要求“适度规模”。适度规模不论从一个经营单位、一个产业或一个地区来说,客观上都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 适度规模的原则,至少应是规模收益不变,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据此,规模小于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而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如规模大于适度规模的,则应分解为

7、较小的经营单位。,四、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根据大数规则,在存在大量企业,而且这些变动在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从平均来看,变动的影响会相互抵消。 (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大城市中各种类型劳动力的共存,使企业可以享受容易募集到所需人才和劳动力的好处。此外,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可以降低成本时,生产的互补性会促使这些产品的需求者趋向集中于同一地域。,四、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三)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易关系,相邻集中会使得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大大节约,从而产生很大的集聚效益。 (四)消费的多样性

8、大城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和商业设施,其丰富多样程度往往是中小城市所不能达到的。这种消费的多样性,促使企业和人们的集中。 (五)公共产品的存在 美术馆、大剧院、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都存在规模经济,城市越大,越有利于经营,也就越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五、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外部性是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提高了第三者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经济;相反,如果这种影响降低了第三者的福利水平,就是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问题“内部化” 。 外部不经济问题“内部化” 。,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一)各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发

9、展规律和基本形式 1. 美国:国土资源雄厚,农场规模经营多为大型家庭农场; 2. 欧洲共同市场国家多为中型农场(英国则为大型租佃制农场)。 (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新动向 1. 美国大型现代化家庭农场的高度商品化 2. 法国发达的产业化、合作化服务型农业规模经营 3. 荷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外向型农业规模经营 4. 英国外向型农业规模经营 5. 日本“都市农业”规模经营,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时代背景 1990年3月,邓小平依据农村改革后的实际情况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

10、,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我国农村改革中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验研究 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如苏南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山东平度市、北京顺义县、广东南海市、浙江温州市等试验区,分别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一重大主题,制定了内容不同的试验方案,开展各具特色的试验研究。,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1)苏南地区三县(市) 到1993年三县(市)的土地规模经营单位(指劳均经营农地面积1 hm2

11、以上为适度规模),已发展到2816个,经营面积达1.51万hm2,占责任田总面积的比重从1988年的1.1%提高到现在的22.40%,其中无锡县(今锡山)已占责任田面积的54%,占全县粮田面积的18%,三县(市)已有300多个村实行了全部责任田的规模经营。,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2)浙江省的农户粮田经营规模 1997年全省0.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10.5万户,规模经营的粮田面积达17.73万hm2,按全年粮食生产700kg计算,这些大户的粮食生产量为18.62亿kg,接近于全省19亿(含农业税现粮)合同订购的粮食。这意味着过去粮食合同订购任务由千家万户承担,现在已转变为由相对少的

12、规模经营户承担,就能完成任务。又据该省农调队1996年对全省20个农产量调查县(市)120户有代表性的种粮大户的统计,其中承包6.67hm2以上的占30%,承包3.33hm23.67hm2的占28.3%,承包3.33hm2以下的占41.7%。,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3)山东省平度市19881993年期间,有8929户农户转包出让及土地,有47%的农户承包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全市相对集中土地2.2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2%。 (4)北京市顺义县:是各试验区中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地区。1993年在全部耕地中,集中经营的粮田占62.8%,劳均经营面积达9.79 hm2,专业承包到劳

13、的粮田占28.6%,劳均2.45 hm2;由农户家庭分散承包经营的粮田仅占8.4%,劳均0.06 hm2。 (5)广东省南海市在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目前已有70%的农民放弃了土地使用权,相对集中经营的土地只占45%左右。,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农户经营规模的制约因素 第一,人地矛盾趋于加剧。 第二,农民的收入水平、资金积累和购买力低。 第三,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第四,土地产权和使用制度不明晰、不完善。 第五,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程度低。 第六,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和农民现有素质较低。,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和依据标准 最重要的条件是二三产业要有较快、较大发展

14、,农业劳动力有大量而稳定的转移。据苏南的经验,当60%以上农村劳动力稳定转向非农产业,从而农户收入60%以上来自非农产时,农民才有转让土地、离开土地的意愿。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和机械技术装备。 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基本服务组织,提供综合服务作为规模经营的依托。 要使农民有放弃承包土地的意愿,并有一批素质较高、善于经营,又愿意承包土地的农业大户。,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规模标准 目前我国的适度规模经营,还只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并无定量的标准,而且在定性上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农场也无明文规定。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称为“家庭农场”,并有大、中、

15、小型之分。 我国台湾地区所说的“标准农场”,一般称为“自耕农场”、“家庭农场”和“有效农场”,前二者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场经营的非企业化农场,后者是指土地与劳动、资本配置优化的农场。,第二节 农业土地规模利用,西方国家和台湾地区对规模经营追求的经济原则,都是以实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作为决定和选择适度规模的依据标准的。但这种成本的构成和计价,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应加以改进和创新。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以农户为基础,实行农户与集体结合的双层经营为特点的农场。随着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这种农场可能是“农户+合作社”或“农户+公司”,或为农户之间的联合,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或

16、“大农户”等多种形式。,二、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一)经济动因 1. 缩小收入差距 2.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二)扩大规模经营的条件 1. 非农产业发达 2.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 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三、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并不容易,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地区性 (二)动态性 (三)层次性 (四)适应性,三、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土地规模效益,虽然也表现为土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主要不是来源于固定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可分性和分工协作的规模经济,而是更多地来源于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力、机械等合理配置的效益。,三、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模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固定成本分摊的节约,其直接的效果表现为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所以常采用生产函数分析来判断规模经济是否存在。 在我国,由于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经济主体由于其本身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对规模效益的不同偏好,决定了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标志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