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87119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 社会挫折(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社会挫折,本章内容,概述 挫折理论 挫折反应 挫折影响及对策,一、概述,目标实现过程: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这一过程不可能一直顺利,若遭遇干扰障碍,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消极情绪反应产生挫折。,个体,目标,挫折情境,(一)挫折的定义:,“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二)挫折产生的原因:,自然条件: 恶劣气候、强烈的噪音 、外部原因 社会条件:人际关系紧张,领导方式不妥, 经济待遇低,生活中的不幸 生理:体力、外貌、生理缺陷 、内部原因 (主观原因) 心理:能力差、意志薄弱、不合群、自卑,(三)挫折反应的个别差异,1、强度表

2、现差异: 遭遇挫折后,有的人若无其事、有的人痛苦万状、有的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2、持续时间差异: 有的人时过境迁,一瞬即逝;有的人耿耿于怀,永世不忘,(四)反应差异原因(影响差异的因素):,、抱负水平: 自我要求水平要求过高,易产生挫折感,、对挫折的容忍力(与生理条件、心理特点有关) 生理条件: 一般而言, 身强力壮的人 比体弱多病者 更能忍受挫折 。,心理特点:,性格差异 外向:活泼乐观 内向:郁郁寡欢 气质类型 胆汁质:沉不住气 粘液质:容忍大度 自尊心的强弱,经验的多少(挫折教育) 思想准备的有无 价值观:,二、有关挫折的理论,(一)挫折攻击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社心家J.多拉德提出: 挫

3、折的存在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1、验证实验:,1940“剥夺睡眠的实验” 被试:6名耶鲁大学男生。剥夺其24小时睡眠时间,并不准自由行动,不给吃早点 结果:用不友好的语调谈话,or攻击实验者(by提非难性问题等形式)。,1972.D.S.霍姆斯:,令所有被试都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其助手假装成被试中的一个,故意迟到,使被试长时间等待。So创造了一个机会,让被试向迟到者发泄其挫折反应。 结果:因等待而感受挫折的被试,对迟到者表现出了攻击行为。,卢刚枪杀事件1991.11.1,2、历史考察:,哈弗兰德等人:1882-1930,美国南方,棉花价格与迫害黑人的私刑比例间存在必然联系。 By实验与

4、历史考察,they提出“挫折一攻击”原则:攻击行为的产生与挫折的强弱,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对攻击后果的估计有关。,3、简评:,人们受挫折,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但这一理论将之绝对化是错误的。 并非所有挫折都产生攻击行为。当个体意识到他人缺乏伤害意图时,就可能减少挫折体验,从而减少攻击行为。,(二)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温勒 认为个体在需要的压力下会产生紧张心理状态,若需要得满足,紧张消除;个体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即挫败感。 因此,他认为需要满足是避免挫折的重要条件。,简评:,这一观点符合实际,但个体的需要并非静止不变的,它是无止

5、境的。个体的需要不可能一一得到满足。所以,这种企图通过满足需要来避免挫折的设想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对于不切实际的、过高、不合理的需要,个体要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使之合理化、客观化,从而减少挫折体验。,(三)社会文化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H.沙利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C.罗杰斯。 重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和人格特征的影响,认为挫折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向上意向”、“自我实现”受到压抑的缘故。,为了避免挫折: 新精神分析学派:主张自我调节作用,强调个体的自尊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创造力,完善人际关系。,简评:,社会文化理论从相当高的层次上来看

6、待挫折,提出向上意向和自我实现受到压抑是产生挫折的原因,并且提出要通过自尊、乐观以及社会的关心、尊重来防止挫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四)挫折不是攻击行为根源的理论,、本能论(奥地利现代行为学创始人洛伦茨) 源于弗洛伊德:攻击行为属于人的生亡本能,认为人生下来就潜在着一种破坏性力量,且攻击行为的后果不受意志的制约,因此个体社会冲突不可避免,战争无法避免。强调攻击是一种本能。 评:将挫折生物学化,为侵略战争制造理论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人的攻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目睹攻击行为”的实验: 实验组、对照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娃娃的不同玩法。后单独玩; 实验组儿童攻击行为比对照组多12

7、倍以上,因此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与挫折关系不大。,简评:,从方法、技术方面讲,他的设计、指标科学,但违反研究的伦理学原则,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三、挫折后行为表现,(一)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 敌对、愤怒等消极情绪奋发图强、争取上进的积极情绪 、增强努力: 发现目标难实现,自己加倍努力。,、改变策略: 发现目标难实现,降低目标或重找新的办法。 、补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二)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方式:,、攻击行为: 、固执行为: 、倒退(回归):与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逆反:盲目反抗、抵制、排斥。 、厌世情绪:轻生,(三)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

8、合理化): 个体遭受挫折后,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表现为“酸葡萄式”、“甜柠檬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不可能全部获得满足,进行自我安慰在某种条件下也不失为一种自我防卫的办法。,、自我整饰,把烦恼、苦闷埋藏在内心,以弥补失败所带来的自尊心上的挫折。 美国 施奈德的实验 (1969):在被试无法判断成败的情况下,分别向他们虚报:A成功,B失败,然后让A、B相互介绍刚才的实验结果,发现B有更多的自我肯定。 人们失败后,往往掩盖真实情绪,显示自己长处,以提高他人对自己评价,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责任推诿,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责任推给别人,以减轻自己的不安。 如果属于重大事件的处理方式,那

9、么它就不是一种妥协性的防卫,而是具有消极意义了:损人利已。,四、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一)影响 1、积极影响 增强个体情绪反应力量。 增强个体耐挫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提高个体认识水平:,2、消极影响(更大些),影响积极性。 挫折会使个体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若经常受挫,就会变得胸无大志。 降低创造性思维水平。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良情绪中大脑会释放一种使人身心疲劳的有害物质,影响思维的敏捷性。,有损身心健康 严重挫折能击溃个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从而降低抵抗力,易为病菌侵袭。研究发现,挫折造成的精神刺激是导致精神病的主要原因。 减弱自我控制能力,发生行为偏差(冲动),(二)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正确评价自己 、磨炼意志 (善于自我控制),、大度乐观 、善于思考: 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以此减压。 充分准备,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即使失败(受挫),也会因有一定准备而减轻受挫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