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678394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表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解表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解表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解表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解表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表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表药课件(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 表 药,一概 述,解除 表邪解 发散 表 疏散 表证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 解表药。又称发表药。,二药 性,1. 味多辛(桑、蝉除外),能发散2. 多归肺(主皮毛)、膀胱经(主表)3. 质轻善走表4. 升浮,三. 分类与功用,发散风寒 治风寒表证部分兼治痹证、喘咳、 发散表邪 水肿、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发散风热 治风热表证 治疗表证 部分还可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及 风热咳嗽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薄白、脉浮),四配伍原则,1根据四时感邪的不同,进行选药配伍 春季:风热、风温发散风热药 +清热泻火、解毒药阳暑,发散风热药+解暑药夏季 阴暑,发

2、散风寒药+化湿药秋季 凉燥,发散风寒药+润燥药温燥,发散风热药+润燥药冬季: 风寒,发散风寒药+温里药,2体虚外感,扶正祛邪,解表药配 气虚补气药血虚补血药阴虚养阴药阳虚 补阳药,五使用注意,1但热不寒,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宜使用 2取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以免伤阴 亡阳。 3虚汗、疮疡、淋病、失血者当慎用。 4因时、因地、因人而权衡用量的轻重。 5味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煮沸1015为宜),以避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疗效。,六汗法的作用机理,1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其中可能包括排泄毒素、中和毒素、抑制细菌和病毒,以及加强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等。 2通过发汗和扩张周围血管,

3、以发散体温而起退热作用。 3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环功能,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吸收。,4通过发汗和全身循环的加强,增加肾小球过滤等作用,以排除体内潴留的水分等。 七适应范围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流脑等感染性疾病的早期;以及急性肾炎、急性风湿热、急性结膜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产褥热等临床各科的疾患。,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一性能特点1性味: 兼苦味麻黄、羌活、苍耳子多辛温 兼甘味桂枝、防风(柽柳性平)2归经:多入肺、膀胱经3毒性:细辛、苍耳子有小毒,二功用: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1)作用和缓者,称为疏表或疏散表邪;善祛除肌表风邪以治疗表证恶风、鼻塞流涕或风疹、皮肤瘙痒等外

4、风证者称为祛风解表或疏风解表 (2)发汗作用明显,可使邪随汗解,又称为发汗解表; (3)少数药物称解肌,麻黄为麻黄科亚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麻 黄,性味:辛、微苦,温。功用:1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感冒。恶寒发热、无汗、 脉浮紧)。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拒闭,营卫气血不利,故谓之实。”“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自本草经集注起即称誉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夏月不用麻黄”、明李士材“麻黄,夏秋不可轻用,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2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喘咳证 (1)风寒实喘 三拗汤 (2)外寒内饮者 小

5、青龙汤 (3)邪热郁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每与杏仁配伍,宣降结合以顺肺气)前人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3利水消肿:治水肿初起有表证者(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是取其散寒通滞之功。“若寒邪深入少阴、 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 本草正,用法用量:310g。 生用发汗力强 炙用润肺止咳 平喘力佳。使用注意:发散力强,虚汗、虚喘者均当慎用。,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干燥嫩枝。切片生用。,桂 枝,性味:辛、甘,温。功用: 1.发汗解肌,治:表实证 助麻黄以发汗风寒表证表虚证 与白芍调和营卫,发汗解肌,2温通经脉 散寒止痛 胸痹心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 寒凝血

6、滞 中寒腹痛 小建中汤 诸痛证 闭经、痛经 温经汤风湿痹痛 风寒湿痹风湿热痹 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白虎加桂枝汤,痰饮证温阳化气以行水 小便不利、 3助阳 水肿化气 温阳通脉以复脉心悸、脉结代心肾阳虚,寒水上逆之奔豚气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炙甘草汤、桂枝加桂汤 用法用量:310g, 使用注意:辛温助阳,伤阴动血,故热证、阴虚、血证忌用;月经过多、孕妇慎用。,发汗力强表实证辛温 麻黄辛散苦泄, 平喘肺气壅遏之 善宣散肺郁 咳喘发汗 利水风水证解表 (通调水道)味甘,发汗力不及麻黄,风寒 表实、表虚均宜表证 桂枝 善温通经脉而治寒凝血滞诸痛证善温阳化气 痰饮以行水湿而治 水肿 奔豚气,紫苏为唇

7、形科一年生草本紫苏的干燥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切段。生用。,生姜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生用。 质嫩者为佳,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紫 苏 生 姜,共性性味:辛,温。功用: 1. 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轻证。 2. 止 咳治风寒咳嗽痰多证。 相3. 止 呕治呕吐证。 须4. 解鱼蟹毒治食鱼蟹中毒、 为腹痛吐泻。 用,个性:紫 苏 1. 发汗力不及麻、桂,多用治外感风寒轻证及老年、儿童患者,因其兼宣肺止咳之功,故兼有咳嗽气喘者尤为适宜。 杏苏散,表寒气滞胸闷者 2. 行气宽中 偏寒(行气止呕) 脾胃气滞 偏热胸闷呕吐 气滞痰结(梅核气) 3. 行气安胎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4. 入煎

8、剂不宜久煎。 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功偏宽胸利膈、顺气安胎。,生 姜1发汗解表作用较弱,治外感风寒轻 证,为民间常用,加红糖煎汤,乘热服;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用。2功擅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适用于各种呕吐证, 尤宜于胃寒呕吐。3温肺化痰止咳力大于紫苏,每治风寒客肺、痰多咳嗽。,4解药毒,解半夏、天南星毒,单用有效。生姜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多用于皮水,如五皮饮。 生姜汁性味辛、温。止呕、止咳力优,多用于恶心呕吐不止及痰迷昏厥之急救(310滴),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阴干切段用,或只取花穗入药。生用或炒炭用。,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防风的干燥根。切

9、片,生用或炒炭用。,荆 芥 防 风,共性性味:辛、微温。 功用:风寒1.发表散风,治外感表证 风热疮疡初起有表证者2.消散疮疡,治风疹瘙痒,个性:荆 芥 1.透疹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2.止血(炒炭)治吐衄下血3.入汤剂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防 风 外感风湿头痛 1.胜湿止痛 风湿痹痛 2.祛风止痉破伤风 3.止泻(炒炭)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4.解药毒 解乌头、芫花、野菌毒解砷毒,绿豆、红糖、甘草 5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羌 活 Qianghuo 神农本草经,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切片生用。,均以条粗,外皮棕褐色,断面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10、羌 活,性味:辛、苦,温功用:1.散寒祛风:羌活气味雄烈,且善升散解表,散风寒、除寒湿之力均较强,治风寒表证,或风寒挟湿证,如风寒表证夹湿之头痛、骨节酸痛较佳。如九味羌活汤,2.胜湿止痛:辛散祛风,苦燥胜湿,除筋骨间风寒湿邪,且善通利关节而止痛,治风湿痹痛,尤善治腰以上风湿痹痛。如羌活胜湿汤、蠲痹汤,白 芷Baizhi 神农本草经,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 切片生用。,性味:辛、温,芳香。 功用:1.解表散风,通窍止痛:(辛散以祛风,温燥胃经除湿,芳香以通鼻窍,且善止痛)用治外感风寒之头痛(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头痛等头面疾病的要药。九味羌活汤 川芎茶调散,白 芷,2.消

11、肿排脓:用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用药仙方活命饮 托里透脓散 3.燥湿止带:用治带下证 (1)寒湿带下 鹿角霜、白术、山药 (2)湿热带下 车前子、黄柏 4.祛风止痒 :用治皮肤风湿瘙痒,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生用。,细 辛,性味:辛温,有小毒功用: 风寒感冒 常配羌活、防风等 .祛风散寒,治 阳虚外感(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等) 常配附子、麻黄),2. 通窍止痛,治:(1)偏正头痛头痛要药,“治厥阴头痛如神”(2)鼻渊,配辛夷等风冷牙痛,单用或配用煎汤含嗽;(3)牙痛 胃火牙痛 配石膏等虫蛀牙痛 配蜂房 (4)风寒湿痹痛 独活寄生汤

12、 .温肺化饮:治寒痰停饮,气逆咳嗽, 配麻黄等,如小青龙汤,4.通关开窍治中恶或痰厥之闭证。用量用法:煎服g,入丸散剂.g 使用注意: 1.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津干咳忌用。2.反藜芦。,香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切段,生用。,香 薷性味:辛,微温。功用: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善治阴暑证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泄泻)2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用法用量: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使用注意:辛温发汗力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者当忌用。,藁本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藁本和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切片,生用。,苍耳子为菊科一年生草本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炒

13、去硬刺,生用。,辛夷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生用。,鹅不食草为菊科草本石胡荽的干燥全草。生用。,葱白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葱的近根部的鳞茎。鲜用。,胡荽伞形科一年生草本芫荽的全草。鲜用或晒干,生用。,柽柳为柽柳科灌木或落叶小乔本柽柳的干燥嫩枝叶。切段,生用。,藁 本 善达巅顶,为治巅顶痛之要药。 发 苍耳子 祛风湿,止痛 散 辛 夷 为治鼻渊头痛、 风 鼻塞流涕之要药 通鼻窍 寒 鹅不食草 止咳,解毒葱 白 宣通阳气胡 荽 开胃消食 透疹柽 柳 祛风除湿,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一、性能特点:兼苦味:牛蒡子、蔓荆子、柴胡 1性味:多辛,凉( 微寒 ) 兼甘味:菊

14、花、葛根、升麻部分甘、寒(质轻):蝉衣、桑叶、木贼 2归经:多归肺经;次入肝经。 二、功用:发散风热:治外感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薄 荷 Bohe新修本草牛蒡子 Niubangzi 名医别录蝉 蜕Chantui神农本草经,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以叶多,色深绿,味清凉,香气浓者为佳。,薄荷,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牛蒡子,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生用。,蝉蜕,以体轻,完整,色黄亮者为佳,薄 荷 牛蒡子 蝉 蜕,共性性味:寒(牛蒡子辛、苦,蝉蜕 甘,薄荷辛)功用:1疏散风热:治 风热表证,温病初起。治风热表证,咽喉肿痛。2. 利咽喉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3. 透 疹:治麻疹不透。,个性:薄 荷1.善凉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每用治 风热上攻头痛目赤之证。2.利咽喉以止痛。3.疏肝解郁以治肝气郁结证。4.祛风止痒力胜,为治风疹瘙痒之常品 5.芳香避秽,以治感受暑湿秽浊之痧胀腹痛 吐泻。6.36g,宜后下;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