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656166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18.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备考研讨(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命题特点 明备考方向 抓核心素养 讲高频考点,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备考研讨,第一部分 全国高考文综卷历史题的命题特点和趋势,集中考查儒学思想和人物,考查儒学思想,两道题都在考儒学思想,考查儒学人物,考查儒学思想,(2016全国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考儒学思想,考儒学人物,考查题型多样化(选择、材料解析) 年年连续考查,从不中断(20132017),命

2、题特点及趋势二:历史试题更加关注“历史逻辑性思维”的考查,众所周知,自从2013年以来,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的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各地均分在40分左右徘徊,历史成绩一直是文综三科成绩中最低的学科。那么,难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三套全国文综卷历史题的题干(材料)都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读题上不难为考生,即便是文言文(多数翻译成白话文),也浅显易懂,尽量不在阅读上设置障碍,让大多数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正确理解题意。这一点与以往考试题有很大的不同。,其实,现在高考文综卷历史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题干(材料)与选项(设问)间的逻辑关系上。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就是要让考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来考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内

3、在“关联”,从而找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关联”(逻辑关系)。,考生需要归纳四则史料的内容,形成有联系的证据,体现逻辑思维的考查,(2017全国文综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考生先归纳分析题干材料的内容,然后得出正确结论,(2017全国文综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

4、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考生先归纳分析题干材料的内容,然后得出正确结论,要求考生从简表中提取出相关信息,并将其归纳得出“中外交流加强”的结论,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然后归纳出“差异”和“特点”,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出有效信息,然后归纳出“特点”,考生须从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知识进行阐述,考生须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指导实践的史实进行说明,考生须从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知识进行阐述,考生须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知识进行阐述,命题特点

5、及趋势三:历史试题重点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第一,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三,能够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即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的作用,新考纲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6、要求今后的命题突出两点:一是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二是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选择题唯物史观的考查体现在选项的设置上。该题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该题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该题有2个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学科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目前高考考查主要体现在:能够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特定的时空框架,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

7、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毋庸置疑,全国文综三套卷子的每一道历史试题,无论是朝代、年代、年份,还是历史事件,都含有时间信息。但从高考考查角度看,不直接考查具体时间,而是间接考查时间观念。即时间信息是解题的一大突破口,它能将解题的思路马上集中到特定的时间、具体的史事当中,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排除不属于这一时期史事的选项。比如:,(2017全国文综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此题的时间是“西周”

8、,B选项“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出现在秦朝以后;D选项出现在夏朝。故因时间错误,排除B、D两选项。可见,高考题不直接考时间,而是间接考查时间。,此题的时间是“汉代”,C选项“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是指“井田制”,应始于“夏商”。故因时间错误,排除C选项。可见,高考题不直接考时间,而是间接考查时间。,(2017全国文综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

9、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此题的时间是“1913年”,A选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因时间错误,排除A选项。可见,高考题不直接考时间,而是间接考查时间。,此题的时间是“西周和战国”,B选项“书写材料的不同”出现在西汉(纸);D选项出现在秦朝。故因时间错误,排除B、D两选项。可见,高考题不直接考时间,而是间接考查时间。,学科核心方法:史料实证“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应该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考证(辨析)史料的真伪。,(2017全国文综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

10、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如何看待“回忆录”的史料价值?,(2017全国文综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影响古代修史(关系史料真伪)的因素是什么?,(2017全国文综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

11、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对“斧声烛影”有不同的记载?哪一个史料可信?,二是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认识、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即运用史实或史料来证明结论。2016年的文综I第25题和41题以及卷第41题对集中体现了第二方面的“史料实证”。,三是通过史料来获取历史结论,即一分史料一分结论,强调“孤证不立”。,从四则史料能获得哪些结论?“孤证不立”,学科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实

12、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新考纲中将其细化为“能力目标”的层级上。第一,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区别“历史事实” 和“历史叙述”,区别“历史事实” 和“历史叙述”,第二,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历史叙述(题干),历史结论(选项),第三,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第四,(在比较中)发现历史问题,学科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立德树人)“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第一,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第二,能

13、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第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五,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第六,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立德树人”最早提出是在2016年4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召集的命题会上。这次命题会确定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

14、育功能。较为明显地渗透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峡两岸文化的认同”等等的考查上。,(2017全国文综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全国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

15、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国际视野,(2017全国文综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

16、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通过新中国工资改革看到人民工资的不断增加,增强爱党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