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50912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第一章原子的核式结构(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子物理学,绪 论,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介于分子与原子核之间内容:原子的组成与位形;原子内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一、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原子物理学发展简史,古代的“原子”观点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的观点:德莫克利特: 原子作为物质的最小单元,不可再分割;亚里士多德:物质是连续的,可无限分割。 中国战国时期:墨经:“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惠施:“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公孙龙:“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科学原子论1806,Proust: 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1807, Dalton: 倍比定律,原子论;1808, Gay-Lussac: 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

2、量正比语其原子量;1811,Avogadro: 阿伏伽德罗定律;1826,Brown: 布朗运动;1833,Farady: 电解定律;1869,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近代物理,原子行为的表现形式: 光谱 1、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方法; 2、注重历史发展过程; 3、非经典的思维方法。,三、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10-15m L 10-10m。对微观体系不能要求都按宏观规律来描述,微观体系自有一套规律,原子物理学中并未完全否定经典规律,不少经典规律仍在微观物理中有用,至于何者可用,何处可用,或不可用,决定于实践的检验;微观体系不能直接观察,缺少直观性

3、。2、原子物理学是实验性学科物理现象理论假设实验验证正确理论3.、过渡性理论是一个经典观念与量子观点的混合物,在经典物理与量子力学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四、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特点,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一、原子的质量,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各不相同。将自然界最丰富的12C的原子质量定为12个单位,记为12u,u为原子质量单位。12C的摩尔质量12g/mol(原子量),一个12C原子质量为,元素 X 的原子质量为,A是原子量,代表一摩尔原子以克为单位的质量数。,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氢原子的质量:MH=1.6736710-24克,二、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半径为,例如 Li原子 A=7,

4、 =0.7, rLi=0.16nm;Pb原子 A=207, =11.34,rPb=0.19nm;,三、 原子的组成,1897年汤姆逊从如 右图放电管中的阴极射 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 并测得了e/m比。1910年 密立根用油滴做实验发 现了电子的电量值为 e =1.6021019(c) 从而电子质量是me=9.1091031kg=5.487104u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这是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的原子模型。,一、汤姆逊原子模型汤姆逊提出原子的布丁(pudding)模型,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 的原子球体内,电子像布丁镶嵌在其中,如下图, 1.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03年英国科

5、学家汤姆逊提出 “葡萄干蛋糕”式原子模型或称为“西瓜”模型。,二、 粒子散射实验,检验汤姆逊模型的正确性,目的,原理,带电粒子射向原子,探测出射粒子的角分布。,( a) 侧视图,(b) 俯视图,R:放射源 F:散射箔 S:闪烁屏 B:圆形金属匣 A:代刻度圆盘 C:光滑套轴 T:抽空B的管 M:显微镜,实验装置和模拟实验,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结果,卢瑟福等人用质量为4.0034 u的高速粒子(带+2e电量)撞击原子, 探测原子结构。按照布丁模型,原子只对掠过边界(R)的粒子有较大的偏转。,例如, EK=5.0 MeV , Z(金)=79

6、, maxm(粒子质量)时, 可视为核不动,于是问题化为单质点m在有心反平方库仑斥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粒子的散射角与瞄准距离的关系,粒子的散射角与瞄准距离的关系,例1、 动能为5.00MeV的粒子被金核以90散射时,它的瞄准距离(碰撞参数)为多大? 解: 因入射的粒子质量远小于金核的质量,故可忽略靶核的反冲,利用库仑散射公式可求得瞄准距离,已知Z1=2, Z2=79 , EK=5.00MeV,代入上式后得:,2.原子核大小的估算,由能量守恒定律:,又物体在有心力场中运动,角动量守恒,联立两式消去v,粒子离原子核的最小距离rm近似为原子核的半径:,rm=310-14m (金) rm=1.2 1

7、0-14 m (铜)rm=2 10-14m (银),放出的粒子,150理论仍然有效, V0.064C 金薄箔 Z=79 ,计算出:,只要知道散射物的Z和粒子的原有速度v,从观察到的散射角,可推算粒子离原子核的最近距离,原子半径数量级为10-10米,原子核半径数量级为10-15-10-14米,相差4-5个数量级,面积相差8-10个数量级,体积相差12-15个数量级。若把原子放大到足球场地那么大,则原子核相当于场地中心的一个黄豆粒。可见原子中是非常空旷的。,库仑散射公式只在库仑力作用下才成立,在小角度散射下,当粒子进入原子中时,由于内层电子对核的屏蔽作用,这时粒子感受到非库仑力的作用,上公式不再成

8、立。 考虑核的反冲运动时,必须作两体问题处理,引入折合质量 散射公式不变,但公式中,3.一些讨论,例2、 (1)试问:4.0MeV的粒子与金核对心碰撞时的最小距离是多少?(2)若把金核改为 核,则结果又如何? 解(1)在卢瑟福散射中,当散射角为时,带正电Z1e的散射粒子与靶核中心的最近距离由下式给出:,对心碰撞时,散射角=180,代入上式即得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的最小距离:,(2)当靶核由金核改为3Li核后,靶核的质量不再远大于入射粒子的质量,此时必须考虑靶核的反冲,即库仑散射因子必须采用下式:,式中E0为质心系中能量,于是有:,1.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2.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实验验证,五

9、、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实验验证,1.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P-12),由库仑散射角公式(1)对瞄准距离在bb+db之间的 粒子,散射角为-d,在一个散射物原子核外环形面积为d=2bdb内的粒子必散射到+d圆锥壳内,对应的立体角,(1)式平方后微分,d 粒子被某个散射物原子散射到+d之间立体角为d内的有效散射截面,称为微分截面。单位:靶(b), 1b=10-28m2 1mb=10-31m2,实验情况是n个粒子打在面积为A,厚度为t的散射薄膜上,若单位体积内有N 个原子核,那么体积At内共有NAt个核对入射粒子散射。假定各个核对 粒子的散射是独立事件,散射在 +d内的薄膜总有效散射截面为d=NAt d

10、,粒子数为dn,则,对同一粒子源(EK同),同一靶体(Z,t同), 一定时说明:实际测量往往不是在+d张开的全部立体角 d=2sind内测量被散射的粒子数dn,而是在一个有限小窗口(ds )张的立体角d=ds/r2内测量散射的粒子数dN 。 由于散射公式只与有关,在同一个位置上有 dN/d=dN/d ,所以上公式可运于小窗口探测。,2 .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实验验证,对同一放射源(EK同),同一靶体(Z,t同) 对同一放射源,同一靶材,但厚度t不同,在方向接收的 不同放射源( EK不同),同一靶体,在方向测得 对同一放射源;不同靶材(Z不同),但Nt同,在方向测得盖革和马斯顿按上述作了一系列实验

11、,结果与理论符合很好,从而确立了原子有核模型。,a.卢瑟福散射公式仅对 大角(45)有效。当45时,理论与实验偏离很大。,几点说明:,b. 仅对薄靶才有效。,题3 、钋放射的一种粒子的速度为1.597米/秒,正面垂直入射于厚度为10-7米、密度为1.932104公斤/米3的金箔。试求所有散射在900的粒子占全部入射粒子数的百分比。已知金的原子量为197。,解:散射角在+d之间的粒子数dn与入射到箔上的总粒子数n的比是:dn/n=Ntd(P-14公式4) 其中单位体积中的金原子数:N=/mAu = n0/AAu 而散射角大于900的粒子数为:,六、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1、通过实验解决了原子中正、负电荷的排布问题,建立了一个与 实验相符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 在核上,提出了以核为中心的概念,从而将原子分为核外与核 内两部分,并且认识到高密度的原子核的存在,在原子物理学 中起了重要作用。,2、 粒子散射实验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新途径,以散射为手段来探测,获得微观粒子内部信息的方法,为近代物理实验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物理有着巨大的影响。,3、粒子散射实验还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手段。,作业,第一章习题: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