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49825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例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比较鉴赏例析,【年代】:南宋【作者】:辛弃疾【作品】:西江月 【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考点阐释,2005年高考的16套语文试卷,有8套命制了不同形式的比较鉴赏题,2008年湖南卷、广东卷、湖北卷也命制了比较鉴赏题。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分类例析,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0

2、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分类例析,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

3、胜一筹。,分类例析,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分类例析,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分类例析,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北京卷: 夜游宫记

4、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分类例析,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

5、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陲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分类例析,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分类例析,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

6、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分类例析,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

7、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分类例析,解答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分类例析,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

8、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分类例析,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一是找异,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

9、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分类例析,解答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分类例析,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

10、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分类例析,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

11、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 “雷奔人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也显得壮阔。,分类例析,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

12、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步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2) 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两者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

13、“采菊东篱下”的典故。(2)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同步练习,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3)两首诗词在思想和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同

14、步练习,参考答案:(1)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两者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2)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同步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

15、里。(1)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表现百姓生活的痛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同步练习,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 (2)诗人的秉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也可),同步练习,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