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638767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下)》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一、陈桥兵变与宋王朝的建立 二、赵宋“祖宗家法” 的核心内容 三、宋代的军事制度 四、宋代的官僚与科举制度 五、宋代的财政制度 六、宋初两大疑案,一、陈桥兵变与宋王朝的建立,1陈桥兵变与宋王朝的建立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朝廷接到北边守将报告,称辽朝与北汉联兵进犯,于是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当行至汴京东北的陈桥驿时,兵变发生,赵匡胤黄袍加身,即著名的 “陈桥兵变”。随后,赵匡胤率兵返回汴京,后周皇帝被迫退位,赵匡胤建国号大宋,宋王朝建立。,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宋太祖即位诏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

2、景命; 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宋大诏令集 卷一,陈桥兵变的背景和兵变的主谋陈桥兵变的背景 ()唐末五代地方藩镇常出现拥立或废黜主帅之事,风气所及,是兵变发生的原因之一 ()唐代等级制度的衰落,五代政权更迭的频繁更使得人们缺乏忠君观念 ()后周的时局为野心家兵变夺权提供了机会 兵变的主谋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赵匡义和赵普等人密谋发动,非赵匡胤主动所为 ()周世宗在位时,赵匡胤既拉拢和扶植了一批亲信将领,周世宗刚刚去世,兵变随即发生,赵匡胤嫌疑很大,从兵变的过程来看,显然是经过精心谋划的夺权事件,赵匡义和赵普不可能是主谋 ()兵变发生后,汴京和其他地方的局势没有失控,而是井然有序,一改晚唐五代

3、以来兵变导致的无序状态,也证明了兵变是经过事先精心谋划的,巩固政权与统一全国的政策措施()先后平定了上党、扬州两节度使发动的叛乱 ()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 ()统一进程 年,先以假道为名,收降荆南高季冲,进而灭掉湖南周保权,控制了湘湖地区,阻隔了南方各割据政权间的联系 年正月,宋朝大军两路入川,灭亡后蜀 年,南汉政权在宋军的猛烈攻击下投降 年,南唐后主李煜在强大军事压力下投降 宋太宗即位后,福建和杭州的割据者也先后“纳土归地” 年,宋太宗亲率军进攻北汉,北汉皇帝投降 至此,北宋基本完成了对中原和长江流域的统一,二、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宋朝史书认为“祖、宗以仁义开国”,“受

4、命之日,市不易肆,仁之至也”,“祖、宗以来,未尝轻杀大臣”,“百年不诛大臣”,“不杀谏官”,“不以文字罪人”,即所谓的“祖宗家法”。 “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太祖、太宗创法立制基础上形成并遵循的政治准则。 ()由于对自身实力及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因而能以较理智的态度采取宽缓平和的方式,化解许多棘手矛盾 ()奠定了稳定宽松的政治基调,宽仁尚礼成为两宋统治方针的主线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二、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祖宗家法”之精神在中央集权制度的设计中主要着眼点是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政等大权旁落;如何禁止百官间相互朋

5、比,以致成为离心力量;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用人格局中,贯穿着“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和文武相制、内外相维、上下相轧等原则 4“祖宗家法”在治国方针上更是贯穿着宽仁尚礼之精神。政府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自建国之初即未予过多干预,有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群体的形成和参政议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祖宗家法”的具体内容,哲宗时吕大防总结为事亲、事长、治内、待外戚、尚俭、勤身、尚礼、宽仁之法等八项。其实,它是一个核心精神明确稳定且涉及面宽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国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遵循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宋太祖:

6、“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杯酒释兵权” 涑水记闻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宋太祖:“人生如白

7、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庚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都点检自是亦不复除授云。(原注: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书。)

8、,三、宋代的军事制度,“杯酒释兵权”年,免去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职务,并取消这一最高军职,由皇帝亲掌禁军指挥权 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说服石守信、高怀德等一批将领交出兵权,担任徒有虚名之节度使 改革禁军,将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任命资历浅、易控制的将领分别担任都指挥使,合称三帅;直接听命于皇帝,有领兵权,无调兵权 设立枢密院,置枢密使、枢密副使等官员,掌兵籍、武官任免及军队调动等;掌调兵权,无指挥权 实行“更戍法”,为防止将帅专兵,让军队“习勤苦,均劳逸”为名,定期轮换屯戍,而将领却不随军,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之目的 选拔地方军中的精壮骁勇者充实禁军,强化中央军力量

9、。宋初,有禁军万,万镇守京城,万屯戍地方, “内外相制” 把养兵视为“百代之利” ,凡遇灾荒之年,就把大批饥民招募入伍,以遏制农民起义 宋代的军队除了禁军外,地方设帅司,掌厢军、乡兵、蕃兵等地方军队军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达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杨文公谈苑,宋太宗赵炅,防弊之政,四、宋代的官僚与科举制度,(一)宋代的官僚制度 中央系统 ()为加强皇权对朝政的控制,削夺丞相之权,丞相办公的场所政事堂设于内廷,丞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初为副相,后因地位提高,丞相出缺时,可代行其职

10、权 ()又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等监察司法机构,分割宰相之权 ()宋代的任官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别官 标明级别和领取俸禄的依据,称为正官或寄禄官职 是给文臣所加的学士、直阁等荣誉衔,又称帖职差遣 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通常在官职前加判、知、权、管勾、提举、提点等字样,又称职事官,(一)宋代的官僚制度,地方行政系统 ()选派文臣,带京官衔,担任州官,称“权知军州事”或“知州”,取代不通治道的武将 ()太宗时,下令节度使除兼任所在地州府长官外,不得兼领支郡 ()为限制知州的权力,设通判一职,通判可直接向皇帝奏事,所行文书须有通判签字方能生效 ()路级设四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掌本

11、路刑狱、问案捕盗、点检狱 讼、复查案牍等司法事务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简称帅司,掌本路军事四司并立,互不统属,分别对朝廷负责;前三司因兼有监察职能,又称为监司,(二)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日臻完善,表现为: 科目众多,录取名额大大超过前代 为防止考官与考生间结成朋党,禁止考生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为恩师,使录取的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改进录用程序,进士及第后立即授予官职 为防止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陆续实行了糊名法和誉录法,五、宋代的财政制度,中央设三司使总理财政,掌度支、盐铁、户部事,号称“计相”,分割宰相的财经权 地方(路一级) ()设转运使司,简称漕

12、司,掌计度本路财赋、漕运钱谷诸事 ()设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掌本路义仓、免役、市易、河渡等事,宋朝权力运作系统,六、宋初两大疑案,金匮之盟宋初第一大疑案,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 ,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杜太后传此外,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司马光涑水纪闻等史籍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斧声烛影宋初第二大疑案,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 ,天气陡变, 。急传

13、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 。北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太宗即位此外,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司马光涑水纪闻等史籍中也引此资料,(炅),开宝九年(976)十月, 上不豫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遥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癸丑,上崩于萬嵗殿,時夜已四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两宋年代简表(9601279),北宋(9601127) 宋太祖(960976) 宋太宗(976997) 宋真宗(9981022) 宋仁宗(10231063) 宋英宗(10641067) 宋神宗(10681085) 宋哲宗(10861100) 宋徽宗(11011125) 宋钦宗(11261127),南宋(11271279) 宋高宗(11271162) 宋孝宗(11631189) 宋光宗(11901194) 宋宁宗(11951224) 宋理宗(12251264) 宋度宗(12651274) 宋恭宗(12751276) 宋端宗(12761278) 赵 昺(127812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