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心理护理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636873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人的心理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老人的心理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老人的心理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老人的心理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老人的心理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人的心理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的心理护理(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郭振华,1.熟悉老年人的心理特点2.了解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3.掌握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4.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第一节老年人心理活动特征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老年人心理活动特点 (一)认知变化,(一)认知变化,1、老年人的感觉和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感觉 人的感觉可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种外部感觉有视、听、嗅、味和皮肤感觉(温觉、触觉、痛觉)五种内部感觉有运动、平衡、疼痛、体位等感觉,老年人感觉会因增龄而减退,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加

2、工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总是与以往经验相联系,老年人的知觉由于既往经验的参与,使其比感觉衰退得慢而轻,(二)老年人的记忆,记忆(Memory)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感知、体验或操作过的事物的印象经过加工保存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大脑是记忆的载体,1.记忆的生理性老化,1)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是指老年人对于刚听过或看过、当时在脑子里还留有印象的事物记忆较好,是记忆减退较慢的一类记忆初级记忆随增龄基本上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少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是指对已听过或看过一段时间的事物,经过编码储存在记忆仓库,以后需要加以提取的记忆

3、,其减退程度大于初级记忆老年人记忆活动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次级记忆方面,2)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mechanical memory and logical memory),老年人对与过去、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或有逻辑联系的内容记忆较好,而对生疏的或需要机械记忆或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则记忆较差,2.记忆的病理性老化,记忆的病理性老化是由于疾病的影响而引起的记忆障碍,属于异常老化多见于老年痴呆病人但在疾病早期两者界限不易划分,难以鉴别,必须通过日常的仔细观察和定期检查,才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治疗,老年记忆减退出现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程度有轻有重,说明其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如能指导老年人注意自我保健,

4、坚持适当的脑力锻炼和记忆训练,并主动利用记忆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信心,就可延缓记忆衰退,3.记忆变化老年人记忆能力变慢,下降,短时记忆较为困难,机械记忆力下降,无意记忆变差;但老年人的理解记忆很好,有意记忆也有优势 。,(三)智力的变化随着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大脑的萎缩和实践活动的减少,智力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来说,液态智力显著下降,而晶态智力下降不明显。,(三)老年人的智力,智力(intelligence)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观察、实践操作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能力智力也会随年老而发生变化,但并非全面减退,1.智力的生理性

5、老化,1)液态智力 主要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液态智力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如知觉整合能力、近事记忆力、思维敏捷度及与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有关的能力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为明显,2)晶态智力 晶态智力与后天的知识、文化及经验的积累有关,如词汇、理解力和常识等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或80岁以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较缓慢智力发展存在不平衡趋势,为老年人智力的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2.智力的病理性老化,如果五六十岁的人智力突然明显减退,意味着病态,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痴呆症。应引起重视,及早就医,查明原因,尽快治疗 3.智力的可

6、塑性 老年期智力减退并非是一成不变和不可逆转的;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理解、推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老年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特点,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如果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就可延缓智力减退,(四)思维的变化由于老人的记忆力衰退,无论在概念学习,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方面都有影响,而且个体差异大。,(四)老年人的思维,思维(thinking)是人的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人类通过思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是高级的、理性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概括、类比、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

7、,1.思维的生理性老化,思维随着增龄出现衰退较晚,特别是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由于在感知和记忆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所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比中青年时期要差,2.老年人思维弱化及障碍的表现形式,1)思维迟钝、贫乏 2)思维奔逸 3)强制性思维 4)逻辑障碍 老年期思维能力的弱化在各个老年人的身上表现程度不同,重视对老年人的全面身心保健,鼓励老年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培养其思维品质,以恢复和提高其良好的思维能力,(五)人格的变化由于生物学老化,老年人脑功能减退,与社会交往减少,社会家庭及长期的生

8、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老人变得保持性和保守型的加强,情感深厚容易怀旧,自我,返童,多忧多虑多疑多计,喜静,迟钝,不服老,有末日感。,(五)老年人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人与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与情绪反应的特征,也称个性(一)老年人的气质气质的形成与遗传的生理素质密切相关。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的强弱、快慢、稳定性及指向性,罗马医生C.Galen(公元2世纪)将气质分为: 活泼好动,反应灵敏,乐于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多变,缺乏持久力的多血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的胆汁质安静、

9、稳重、沉着,遇事三思而行,善于忍耐,反应迟缓,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较难转移的粘液质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他人不易注意的细节,行为迟缓,意志薄弱,胆小孤僻的抑郁质,多血质老年人常乐观开朗,诙谐好动,待人热情亲切,爱叙旧和唠叨胆汁质老年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容易激惹冲动,常过分自信,固执己见,身处逆境或满足不了主观要求时容易急躁,牢骚满腹,有时以致产生多疑和报复性行为粘液质老年人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爱沉思、琢磨,易有保守倾向、冷漠和固执抑郁质老年人内心体验深刻,观察细致,但容易自卑、自责,孤独胆怯,疑心病和依赖性加重,老年人的性格,性格是指个人对客观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性格是在生理素

10、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塑造出来的。影响性格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性格有多种分类,往往在待人处事中反映出来有以情绪占优势的情绪型以意志占优势的意志型和理智占优势的理智型有表现为自信、进取、开朗、活泼、爱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的外向型爱沉静、善内省、谨慎、多思、缺乏信心、害羞寡言、反应迟缓、适应力弱的内向型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有具有主见、信念,善于独立、果断地解决问题的独立型缺乏主见、随和、依赖的顺从型等,老年人性格改变与原有的性格基础有关,也有认为是老年人自己过去性格的继续理智型的老年人往往豁达大度,顺应自身及周围的变化,凡事量力而行,适可而

11、止意志型、独立型老年人有时过于自信,忙碌终日,常常会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当遇到挫折,便会抱怨,容易产生失落感情绪型、内向型、依附型老年人易有抑郁倾向,自我封闭,形成孤独寂寞,人格模式理论,一 . 整合良好型 :多见 二. 防御型 : 否认衰老三. 被动依赖型四. 整合不良型 :最差,(六)情感意志与情绪的变化老年人的情感变化也因人而异,但情绪存在着共同点: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绪体验比较强烈且持久,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情感脆弱,情绪易波动。对事情比较胆怯,容易担心,唯恐事情出 现不好的结果。尤其缺乏安全感的老年人,对许多事都担忧,也容易患上忧郁和焦虑。,(六)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

12、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与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绪有三种基本状态:心境是一种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有扩散到整个行为的特点激情是一种短暂、猛烈而具有暴发性质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极大应激是由一种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情感按其社会内容也可分为三种:理智感道德感美 感,老年人的情绪控制力削弱,容易激发老年人的情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会发生偏爱和溺爱有些老年人情绪波动幅度较大,瞬息多变,稍不遂意就老泪纵横,一经满足又破涕为笑有些老年人也会变得仁慈、和善和诙谐起来较多的老年人爱留恋往事,缅怀旧友和故人,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二、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1.各种生

13、理功能减退 2.社会地位的变化 3.家庭人际关系 4.丧偶 5.疾病 6.文化程度,第二节老年人心理变化与需求,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1.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2.社会地位的变化 3.家庭因素 4.营养状况 5.体力或脑力过劳 6.疾病,1.孤独,孤独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孤独感在老年人中常见。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80岁以上的占60%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的2倍。,原因 (1)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 (2)无子女或因

14、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 (3)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 往的频率 (4)性格孤僻 (5)丧偶,表现单调乏味,惆怅不安,孤寂,悲凉,空虚和忧伤,情感淡漠,懒动,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冷漠多疑,抑郁,缺少生活的乐趣,在行动上表现为孤立,动作迟缓,在生理上反应为食欲不好,睡眠不好,易疲倦等。有数据统计表明:所有精神疾患的老年人中,由于孤独闭塞而导致的比例高达67%。,第三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正常,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15、顺应环境,建设性地发展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国外专家制定的10条标准 有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二)我国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概括为5条热爱生活和工作;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 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人际关系适应强

16、。,第四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正确认识衰老和对待疾病,采取适当的求医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通达。 2.鼓励老年人勤用脑,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可以看看书报电视网络,及时获得新知识,紧随社会的发展脚步。,3.离退休综合症 指导老年人做好离退休的心理调节(1)为退休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实现“平稳过渡”:认识与适应离退休后的社会角色转变,“长江后浪推前浪”,正确看待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退休之前积极做好生活上的安排,经济上的收支。,(2)为退休做好行动上的准备,建立第二生活模式:根据自己的体力精

17、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安排好自己的活动时间,或设计一份轻松的工作,使自己退而不闲。 (3)避免因退休而产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刚刚退休下来,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宣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4.空巢综合症的防护 (1)子女必须从内心关心父母,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尽量常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电话交流感情。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替代不了老伴的照顾,子女应该支持老人的求偶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