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1342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的青年,梦应该在何处记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之源温家宝曾说:“我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2009 年,我国有超过 700 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改革开放 30 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近些年 GDP 增长率均保持在 8%以上,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日益凸显;国务院多次出台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效果都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源头出在哪,我们的青年如何才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岗位,我们的梦应该在何处?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呈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教育体制1985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颁布;1993 年,扩招和自费生政策出台,从此, “天之骄子”这一

2、用来形容大学生的词汇,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被永远的封存在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前的大学毕业生的记忆里。全国大规模扩招始自 1999 年,1999年至 2009 年的十年时间里,全国普通高校累计扩招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 521 万人,这一数字仅略少于 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的计划招生人数(见附表 1、2) 。这十年里招生人数增加了五倍,年均增加19.3%,大大超过人口、经济、基础教育等的增长速度。我们且不要主观臆断地评论这十年扩招的错与对,只对这十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做一简要分析。扩招带来最主要的影响大学生质量下降。首先,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只是扩大招生,看看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是经济学

3、里常用的分析方法,在数学中被称作偏微分分析法。这里所指的其他条件包括中学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的师资力量这两个重要条件。如果中学的教育质量不变,那么就意味着扩招是把原来录取不上的学生录取了。比如原来录取分数线是 550 分,而现在降低到 519 分,这样势必造成部分入学大学生质量下降。二十年前的大学生那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因为那时的录取率低,能够考上大学的多是精英;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能力素质很难比得上二十年前的中专生。其次要讨论大学的师资力量。扩招前一位大学老师可能会有 20 到 30 个学生,而扩招后我们的一位大学老师可能需要同时给 100 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上课。

4、那么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已只能选择扩大教师队伍,但扩招学生容易,扩大教师队伍就非易事了,培养一名大学教师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但在扩招大军蜂拥而至的情况下可能等待一个五六年的师资力量培养周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的大学教师队伍质量只有被迫下降了,从而无法避免地造成我们的大学生受教育质量的下降。各高校甚至出现了盲目追求毕业率,开设重复专业等违背教育初衷的现象。其实,高校扩招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对高中甚至初中教育的影响、对社会专业技能人员缺失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是深远的,难以改变的,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但这里我们只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所以就不展开讨论了。总之,如果在假

5、设成立的情况下,扩招的结果只能是大学生质量的下降和毕业生就业难。当然,扩招不能就这样被全盘否定,否则它的存在将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任何一种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扩招也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素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所以说将大学生就业难完全归咎于扩招是不公正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扩招不能仅仅以增加大学生数量为目的,一定要兼顾培养质量,扩招可以扩,但不能盲目地扩,要有计划有原则,要在确保毕业生质量的前提下谨慎扩大招生数量,以达到逐步提升国民素质的最根本目的。二、自身能力素质自身能力素质问题相对于扩招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的

6、最重要的主观问题。有媒体这样总结当代大学生: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选择工作拈轻怕重、嫌脏怕累、挑三拣四;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这样的总结未必全面,也可能以偏概全,但至少它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大学生就业难并不全是就业环境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足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下面让我们来看两个函数:第一个(企业对大学生人数需求/应届毕业人数=J) ,第二个(企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能力素质=P) 。其中第一个分式的分子“企业对大学生人数需求”在连年扩招的影响下几乎保持不变,而分母“应届毕业人数”显然是持续走高,这样一来 J 值将越来越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企

7、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的增加,其值必然增加,而分母“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能力素质”受扩招影响明显下降,则结果显然是 P 值大幅升高。那么这里的 J 和 P又代表什么呢?J=job,代表大学生就业率;P=power,岗位能力空缺率。乍一看,这不是矛盾的吗,其实并非如我们从表面上所看到的大学生就业率越来越低、岗位空缺越来越大完全由“毕业生人数”这一因素决定。那么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在哪里呢?套用一句不太客气的俗语,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 。能力素质的缺失使得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问题、政策问题,这是不公平的,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正如我们在我所

8、给出的两个函数中所看到的,经济发展在为众多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备五分能力素质的大学生想找到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十分的工作,谈何容易啊!我们的大学生既想工作稳定、工资丰厚,又想工作轻松、条件优越,但在你不具备足够的个人能力素质前,你又有什么资格对工作挑三拣四呢?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的就业率为何仍能保持强劲?因为他们培养的绝大多数是精英,是人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做起,点滴积累方能成溪流,汇江河,融海洋。四年的高校学习为我们青年人增加了书本上的知识,但对于社会,我们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我们这一代青年人

9、需要的是工作的机会和接触人与社会的机会,不要着眼于工作本身,不要以高学历的毕业生自居,要努力提高个人能力素质,积极积累工作经验,要学习毛主席的气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 经济发展方式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什么呢?是产业转型,是招商引资,是跨国合作,是风险投资,但这些仅仅是表象,那么真正应该成为经济推手的是谁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该从何入手呢?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我看来我们的青年人就应该代表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那么,青年人又该如何代表科学技术来实现生产力大发展呢?人民日

10、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这也正是我所思考的,要我说就是国运兴衰系于青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改革,要能够依靠我们的青年人,要让他们成为我们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观因素。我们的企业要增强民族责任心,要把生产带动者的角色交给我们的青年人,要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成长。青年人要敢带动经济发展,会带动经济发展,能带动经济发展。要实现这些,青年人就要着手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大学毕业不代表你已适应社会,更不代表你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带动经济增长。大学毕业只代表新的开始,成功就业只能算迈出了第一步。政府要把加快转变生产依赖方式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首

11、要办法,要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人翁,要促使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提升岗位任职能力,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就是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仅仅依靠熟练工的模式,要大力培养青年一代,要让他们成为未来数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以上从教育体制、自身能力素质和经济发展方式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长期困扰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其中自身能力素质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步骤,三点相互依托,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缺一不可。祖国的强盛依靠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依靠青年

12、去完成,想要推动经济的发展,青年一代必须肩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大学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岗位,这样才能确保寄托祖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可以预见的三十年之内大有作为。所以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关系到祖国的明天,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民族的未来,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刻不容缓。附表一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包括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和留学)年份 毕业人数(万) 同比上年增长(万) 同比上年增长率2000 107 - -2001 115 8 7.4%2002 145 30 26.1%2003 212 67 46.2%2004 280 62 29.2%2005 340 60 21.4%20

13、06 413 73 21.5%2007 495 82 19.8%2008 559 64 12.9%2009 611 52 9.3%全国 1998-2009 年高考录取人数1998 年 108 万1999 年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 1999 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 160 万人,比 1998 年增加了 52 万人,增幅高达 48%2000 年 180 万2001 年 260 万 录取率首次突破 50%2002 年 320 万2003 年 382 万2004 年 420 万2005 年 504 万 考生 867 万2006 年 530 万 考生 880 万2007 年 高校计划招生 567 万人,与 30 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2008 年 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 599 万人,考生 1050 万,录取比例 57%2009 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 1020 万人,比 2008 年减少 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 750 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去年增长 4%,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 629 万人。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预计 2009 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接近 62%,比 2008 年提高近 5 个百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