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606725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校科技发展战略,谢焕忠 2008年6月,主 要 内 容,一、面临的形势与战略选择二、我国科技方针和重大部署三、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四、高校科技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一、面临的形势与战略选择,(一)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二)世界科技政策的特点(三)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一)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资源型:主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 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 依附型:主要依赖于国外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如一些拉美国家 创新型: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 的竞争优势,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创新型国家有如下主要特征:1.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以上2.研发投入占

2、比例一般在以上3.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以下此外,创新型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 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 的绝大多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科昂(Cohen) 和哈佛大学教授阿吉翁(Aghion)认为: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可分为模仿型和创新型模仿型国家偏重初等、中等教育,其居民 仅会使用从国外引进的生产和技术工具, 擅长 的是照搬, 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小学 教育的功能,创新型国家则偏重高等教育,其经 济增长的能量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当一 个国家经济的技术含量临近更新的需要 时,若高等教育跟得上,创新便应运而 生,经济就会从中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 动力,(二)世界科技政策的特点,进

3、入21世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也是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政策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世界科技政策的特点,1.大力提高创新能力2.高度重视科技人力资源建设3.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并提高使用效率4.加大对重点科技领域的部署5.支持企业的研发和创新,1.大力提高创新能力,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经费高达1360亿美元、历时十年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两大目标: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采取四项主要措施:将基础研究投资增加一倍;使研究与实验税收减免永久化;加强数学与科

4、学的基础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大力提高创新能力,2006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 ;2006年底,欧盟批准并实施第七框架计划;2006年英国发布了10年框架:下一步工作等等,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到史无前例的重要议事日程,2.高度重视科技人力资源建设,高度重视科技人力资源建设,把培养本国的优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并通过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利用全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国家则在培养本国优秀人才的同时,大力吸引本国裔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如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专门拨款72亿欧元用于智力资源开发,鼓励科技人才培养与流动,提高青年对科技的兴趣,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5、到欧盟工作,3.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并提高使用效率,英国10年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确立了把研发投入占GDP的份额从2004年的1.9%增加到2014年2.5%的目标;2006年6月芬兰政府决定把研发投入占GDP的份额从2004年的3.5%增加到2011年4%。日本建立各部门通用的研发管理系统,对课题重复与否进行检查,加强经费管理,4.加大对重点科技领域的部署,美国政府2007财政年度预算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空间科学与探索、国土安全、信息和能源进行重点支持。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确定十大优先主题:健康、食品、农业及生物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纳米科学、纳米技术、材料和新生产技术、能源、环境、安全和空间技术等,

6、5.支持企业的研发和创新,2006年,美国使研究与实验税收减免永久化;20个经合组织成员国提出具体的税收激励措施;巴西总统6月份签署法令,通过税收减免措施激励企业创新,当前,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信息科学和技术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

7、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三)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 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

8、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同时也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五是中华文化博大精

9、深、兼容并蓄,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二、我国科技方针和重大部署,(一)指导方针(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三)组织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五)实施好规划纲要三大战略任务(六)八项重要措施,2006年一月我国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对中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指导方针,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

10、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11、的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组织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

12、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实施好规划纲要三大战略任务,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六)八项重要措施,落实规划纲要重大专项方案论证工作,正式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以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重点专项,解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问题 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八项重要措施,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为

13、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环境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地方、行业科技工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开创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新局面,三、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三)规划纲要对高校的定位(四)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一)经济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新知识、新技术需求越来越大对知识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要求越来越短对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结合要求越来越 紧,(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把科研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的人才要有更强的

14、创新能力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提供技术转移、决策咨询等更多的社会服务培育创新文化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整体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三)规划纲要对高校的定位,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无论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看,还是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看,不断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科学技术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是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保障,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四)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在高水平创新人

15、才培养方面高校两院院士562人,占4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02人,占60%国家优秀创新群体73个,占52%在读博士研究生22.25万,占90%,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制定并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聘任了1108位;遴选支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245个,新世纪优秀人才近3776名。我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已资助126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5年,高等学校的R&D人员中投入 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分别 占34%、50%和17%。高等学校R&D人员占全 国R&D人员的16.36%,基础研究人员占全国 基础研究人员的67.6%,高校在建设国家

16、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国家技术创新体基地建设中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42个,占全部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35.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个,占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29.4%。到2007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教育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合作,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全国10个),依托高等学校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情况,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图,12,8,5,4,4,3,3,3,2,2,2,2,2,1,1,1,1,1,1,1,1,1,1,高校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内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为18400项其中:高等学校6198项,占33.68%研究院所2533项,占13.76%企 业9433项,占51.26%机关团体 216项,占 1.30%截止2006年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超过4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近3万项,高校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2005年全国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32359项其中:高等学校7469项,占23.1% 研究院所6140项,占19.0%企 业11525项,占35.6%医药机构3878项,占12.0%其他单位3347项,占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