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9711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与经典的零距离接触曲阜市防山乡南河套小学 孔维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与世界的传统文化,身为炎黄子孙,身处孔子故里,我们更应深入地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真切地触摸东方圣城当代的发展。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这一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让身为曲阜的师生们在传统文化中尽情地畅游。 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文,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的确,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少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使用较高, 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这一读本

2、的出世,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由“哲人语丝” “诗词美文” “圣城撷英” “快乐体验” “盘点升级”五部分组成,我就浅谈一下,我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诗词歌赋哲人语丝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精华。 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 的第一、二部分就是由这些优秀的哲人语丝和古诗词组成,这些哲人语丝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一辈子有用。诵读是学古诗词的最重要的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把其中的一块版面设计为经典集结,周一到周四每天让学生课余

3、背一首古诗词或哲人语丝,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哲人语丝、古诗词朗朗上口,一首古诗或哲人语丝,一般不到五分钟学生就会背,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结合释义,大部分都能理解,周五我们正好有一节诵读课,利用这一节课,我再把这一周出现的四首哲人语丝或诗词让学生回忆、复习、巩固来加深对哲人语丝或古诗词的记忆。在诵读时,一方面就是可以以情激情,在慷慨激昂或婉转动听的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2表演、范读、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的、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

4、从而使学生备受教育和感染。在周五课外活动时,我们在同学们会背的这四首中选一首写在方格纸上,贴在“经典集结”中供同学们下周复习巩固,这样周复一周,当同学们的古诗词、哲人语丝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我又让学生们对诗词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描写山的、哪些是描写水的、哪些是描写有关惜时的,哪些是描绘春景的等,学生在整理诗词的过程中,既回忆复习了诗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运用入情地再现美什么是文采?在我看来,文采就是对传统的积淀与运用。我给学生说:“平时你可以拽上几句诗,只要用得恰当。 ”当我们看到柳树时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放假回家时,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 ;忧愁时我们会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再不就一问一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谁不知道节约,全班就会质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进而劝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当谈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也要关心别人时,学生会说出积累的名言,如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 ,要“爱人犹己” ;当谈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学生会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当我们谈到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时,同学们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6、取丹心照汗青”在不断的交流和运用中,学生由逐渐理解含义,到渐渐学会运用,而且现在的一些测试题也会出现一些类似的题,考察你对诗词、名言的积累、运用情况,更增加了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三、拓展活动中延伸美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这一读本中的“圣城撷英”以多维、开放的视野,介绍了曲阜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故事性很强,引起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物风采和经济文化建设,如在读到三孔石人的传说时,很多同学在节假3日让父母带自己到孔林中去看“翁仲” ,并充当父母的小导游来介绍文武石人翁仲。在读到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时,同学们编排起了现代版的孟母三

7、迁来体验孟母的良苦用心;当我们读到千古圣陵时,周末许多同学在长辈的陪同下去观看了寿丘、少昊陵;当我们读到孔府糕点时,许多同学都迫不及待的想尝一尝曲阜的名点;当读到风采各异的牌坊时,同学们了解到了那些在曲阜经常见类似牌楼的建筑物,原来叫牌坊。这些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了传统文化就在身边,使他们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到了身为曲阜人的自豪之感。结合当今的国学热,我们在体验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带给我们的快乐时,我们还选择了弟子规 、 三字经 、 千字文 、 百家姓等作为学习材料,同时配合课内的传统文化课及拓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孔子拜师后,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

8、著名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可感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课下同学们广泛收集资料,并引导学生制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1 民间工艺 2 民族文化 3 古诗文欣赏 4 风俗风情 5 饮食文化 6 神话传说等。在交流汇报时,学生有的展示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等,有的展示诗词欣赏: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有的展示民俗风情:“曲阜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等。一个个都成了爱动脑筋的小专家,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愉快的遨游!站在时代的讲台上,手执新教材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于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