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92720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5.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第三章课件(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原理,着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

2、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缺陷,唯意志论-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历史的本质,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宿命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的活动没有任何主动性。,唯心史观的理论缺陷: (1)片面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看到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

3、2)片面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 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样式或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 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 决定力量,第一,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因素

4、-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决定论”马尔萨斯,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第一,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第二,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速度;第三,它能够影响生产发展的某些方向。“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2.社会意识

5、,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特别是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6、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第一、

7、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3)科学技

8、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a.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b.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其他三环节,其他三环节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a.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

9、产的前提;b.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a.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b.当它们不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 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

10、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的规律。 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关系,生 产 力,决 定,反作用,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由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到基本不适合,再到

11、新的适合的辩证否定运动,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它对指导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12、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亦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条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2.上层建筑,上

13、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政党等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体与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14、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产生于经济基础。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它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改变。,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一

15、是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而经济基础又是同生产力相适应并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二是阻碍作用,如果上层建筑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或者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本身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亦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16、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规律的原理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当代中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 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