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85058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道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课件(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消化道传染病,概念:指微生物通过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病 特点:1)在消化道增殖2)经粪便排出3)粪-口途径传播4)引起肠道及肠道外感染 种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临床症状 胃肠症状为主:腹泻 胃肠炎、食物中毒 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气单胞菌、肉毒梭菌、创伤弧菌、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肠外表现为主:消化道以外器官损伤 肠道病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感染 病毒性腹泻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毒 肠道寄生虫(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

2、姜片虫病)、阿米巴痢疾,腹泻性疾病的 分类,按病原学分类:感染性非感染性 按发病机理分: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小肠运动异常其他原因所致腹泻,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2周延迟性腹泻: 2周-2月慢性腹泻:2月以上按病情分类轻型、中型、重型,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 霍乱 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01/非0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蜡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炎症性腹泻

3、,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 细菌性痢疾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肠炎,病原体,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排名: 1)志贺菌及轮状病毒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3)空肠弯曲菌及沙门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婴幼儿水泻或蛋花汤样便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成人霍乱样水样便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成人发生细菌样痢疾样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人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沙门菌,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 全球已

4、发现2000多个菌型 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菌型或变异型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可先用A-F多价0血清检查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儿科、产科婴儿室交叉感染,致泻性弧菌,重要 在弧菌属中,把与0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 200以上血清群,01/0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非01/非0139霍乱弧菌(拟态弧菌、沙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霍利斯弧菌和少女鱼弧菌等引起肠道感染),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重占重要比例 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其他病原体,由空肠

5、、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广,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贾第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所致,以儿童多见,多在夏秋季节发病,该虫寄生在肠道,可引起腹泻、腹痛、吸收不良和粘液性大便 隐孢子虫能引起隐孢子虫病,该病是人兽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脓血便,镜检可见多量红白细胞,也可仅有少量或无细胞 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病原体或检出特异性抗原、

6、核酸或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病原学检查,标本的收集:标本以病人粪便为主,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变量,亦可用直肠棉拭子或采便管由肛门插入直肠内3-5cm处采取 标本的送检:采得的标本应立即接种于培养基。不能立即接种的要放入碱性蛋白胨水或文腊二氏保存液,或插入Cary-Blair二氏半固体保存培养基中 标本与保存液比例为1:5,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史,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 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同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和柯萨奇

7、病毒感染可在医院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生暴发或流行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一般及时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 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喂养)适宜的食物。,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Norovirus)属于人类杯状病毒属,以前亦称诺瓦克样病毒,使一组世界范围内引起的急性无菌型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诺瓦克病毒是诺如病毒的代表株。与诺瓦克病毒形态接近、核苷酸同源性较高,但抗原性有一定差异的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诺如病毒的共同特征,1、分离自急性胃肠炎病人的粪便 2、直径26

8、-35nm的小圆结构,无包膜 3、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4、不能在细胞或组织中培养 5、电镜下缺乏显著的形态学特征 6、经下列处理仍有感染性:ph2.7;20%乙醚、60,6.25mg/L氯, 7、可被10mg/L的氯水溶液灭活,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粪口消化道途径。牡蛎等贝类可在体内聚集病毒,生食或吃了未煮熟的贝类易被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可以通过公共场所的门把手、桌椅、扶梯等传播 空气传播:患者呕吐或腹泻物干化后,病毒颗粒随灰尘等形成“气溶胶”-呼吸道,流行病学,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没有年龄和性别差异。感染诺瓦克样病毒后产生血清特异性的免疫,感染后6-14周内,对

9、同一型别的诺瓦克样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而不同型别病毒感染仍可致病。流行特征: 散发、暴发流行:老年公寓和医院都是易传播场所、其次餐馆、学校、度假村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皆高 传染性强,可以反复感染,临床表现,潜伏期:24-48小时,病程12-60小时 发病急,初期发热、畏寒、咽部不适、恶心、部分出现肌肉关节酸痛等感冒样症状。随后可表现为呕吐和腹泻两种临床类型: 呕吐型:儿童为主,表现为水样呕吐物,少数可腹泻 腹泻型:成人为主,腹泻数次至10多次,大便性状主要为水样便和黄色稀便轻者:5天内自愈 重者:脱水、酸中毒 多预后良好,常无并发症,诊断 治疗,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电镜检查

10、抗原检查抗体检测PCR检测,病程自限:一般为2-3天,恢复后无后遗症对症治疗:脱水,预防,保护水源,加强饮用水卫生,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 抓好饮食卫生,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 、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物品、空气、饮用水、厕所等进行随时消毒,二、轮状病毒腹泻 (rotavirus diarrhea),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主要感染6月-2岁婴幼儿,6月以下婴幼儿因获得母体

11、被动免疫较少发病 属呼肠病毒科,其双层核衣壳由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形如车轮 粪-口途径传播, 大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临床表现:主要水样腹泻,脱水、严重者因脱水酸中毒引起死亡 实验室检查 电镜:粪便中特殊形态的轮状病毒颗粒 抗原提取:大便抽提液 PCR:大便提取液,并可进行血清型鉴定 治疗:对症治疗:补液、保持水电平衡,三、肠道腺病毒腹泻 (enteric adenovirus diarrhea),腺病毒是一大群能在呼吸道、眼、消化道、泌尿道引起疾病的病毒 肠道腺病毒腹泻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染 潜伏期较其他病毒性腹泻稍长 临床表现:水样腹泻,20%大便可有脓血,伴发热及

12、轻度脱水,为儿童急性胃肠炎重要的病原之一。 诊断:电镜下直接找到病毒,星状病毒腹泻 (astrovirus diarrhea),星状病毒表面具有5-6个星状结构,核心为单股RNA,其中3种主要结构蛋白形态和免疫特点可与其他 腹泻病毒区别 流行病学显示:0-1岁婴幼儿,至6岁时多已被感染;成人多为养老院中的老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临床表现:水样腹泻,部分患儿可明显脱水,亦可无症状。,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引起 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病原学,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 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孢,有菌毛 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

13、品上可存活1-2周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数周20-30左右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小时可增殖100-800倍 日照30分钟,6010分钟或1001分钟可杀死,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志贺菌属分型,痢疾志贺菌 A群 福氏志贺菌 B群 鲍氏志贺菌 C群 宋内志贺菌 D群痢疾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内毒素 部分A、B、D群可产生外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及肠毒素作用,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生活接触、苍蝇、蟑螂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散发,以夏秋多见,发病机理,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数

14、量多时 黏附-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内繁殖-侵入临近上皮-通过基底膜在固有层继续繁殖、裂解、释放内、外毒素-局部炎症和全身毒血症(菌血症少见)。肠粘膜可形成浅溃疡。 中毒性痢疾:是机体对大量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强烈反应。 急性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DIC、脑水肿、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数小时-7天) 急性典型菌痢: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畏寒、高热、伴头痛消化症状:腹泻(初为稀糊或稀水-粘液或粘液脓血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伴里急后重、左下腹疼痛、恶心。 极少数病情加重可转为中毒性痢疾,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进展

15、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临床分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1)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湿冷,皮肤发花 2)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脉搏细数 3)尿量减少 4)意识障碍,脑型(呼吸衰竭型) 早期: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面色苍白、口唇发灰;血压略升,呼吸与脉搏可减慢,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晚期:反复惊厥、血压下降、脉细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混合型 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 临床最重,病死率90%以上

16、,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分三型 急性发作型 迁延型 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检出细菌,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诊断,流行病学:夏秋季,学龄前儿童,病前一周内不洁饮食或与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急性典型菌痢急性中毒型菌痢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粪便镜检和培养,结肠镜检查,病例分类,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里急后重,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及典型临床表现,且便常规WBC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确诊病例:符合临床诊断病例要求,且便培养志贺菌属(+),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口服/静脉补液 病原治疗:选用1-2种抗生素喹诺酮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中毒性菌痢的治疗,对症治疗 退热:物理降温为主,酌情使用退热药 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冬眠疗法、必要时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安定 循环衰竭: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解除血管痉挛、糖皮质激素 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抗感染:敏感、联合、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