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串讲(1)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584089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串讲(1)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1)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1)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1)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1)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串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串讲(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 yu 健康心理学,李秀泉,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功能性、常识性、三原则)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常见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三标准、十标准) 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 健康心理学 压力与健康,基础心理学,心理过程,人 格,=,+,婴儿,幼儿,老年,发展心理学,时间,知、情、意、行,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社会交往与个性形成,社会心理学,=,正常,异常,变态心理学,学科关系图,量化,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改善,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2、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与精神病学的区别,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历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拉底)“体液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人本主义的理论解释,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

3、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 -两个基本命题: 潜意识(无意识) 性的冲动 (生本能) 2-几个重要概念: 力比多 性心理发展阶段:口欲期(0-18个月)、肛欲期(18月-3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生殖期 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防御机制:压抑、升华、反向形成、幽默、投射、否认,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始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人类异常心理现象的阐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理论的整合趋势表现在:俄国的行为主义与美国的行

4、为主义互补;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及其他学习理论的产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有机结合。,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人本主义的理论解释 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包括:欧洲15世纪反宗教“怀疑论”哲学的副本;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不同理论派别对心理健康及其破坏的不同理解 健康 健康破坏(1)精神分析派: “力必多” “力必多”受挫顺利发展(2)行为主义派: 良好环境 不良环境酿成行为习惯 酿成行为习惯(3)存在人本派: “潜能

5、” “潜能”发展顺利 发展受挫,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 正常心理活动三大功能:保障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正常运行、反映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异常心理活动:丧失上述功能,无法保证正常生活,破坏心身健康三大功能只要丧失一个,就有问题,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二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 非标准化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常识性区分非标准化区分标准化的区分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

6、的正常生活,统计学角度:对统计常模的偏离 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李心天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对待 统计学标准: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按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李心天,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第一单元:认知障碍第二单元:情感障碍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认 知 障 碍,感知 障碍思维 障碍注意与 记忆障碍自知力障碍,感觉

7、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错觉 幻觉,思维形式思维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 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性倒错性思维,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痴呆,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遗忘 错构 虚构,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力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P261),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的分类,辨析:不容易区分的概念,真性幻听 vs 假性幻听 真性幻听:

8、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内感性不适vs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身体里面性质不清楚.部位也不具体的不适感 特点:定位不明确,性质不清楚甚至多变,不易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区分。 内脏性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 特点:定位明确,性质怪异,缺乏相应的躯体表现。,辨析:不容易区分的概念,疑病观念 vs 疑病妄想 疑病观念是一种超价观念,

9、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 疑病妄想是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是内容荒谬的,坚信不疑的思维。 二者在表现很相似,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疑病妄想vs内脏性幻觉 疑病妄想常常是继发于内脏性幻觉的,就是说先有内脏性幻觉-我的肝腐烂了,再有疑病-我的肝有病,并对此坚信不疑。 内脏性幻觉是知觉,是患者的主观体验,疑病妄想是思维,是对主观体验作出的主观判断。,辨析:不容易区分的概念,强迫 有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例如每

10、天洗手100次,总觉得洗不干净,明知道没必要,还是忍不住不停的洗手强制性思维 vs 强迫观念 相同点:都是求助者不能自控的思维。 不同点: 强制性思维量大而杂,混乱,内容一般不重复。 强迫观念具体,一般在同一时刻只有一种,反复出现。,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心境障碍 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压力与健康,自知力/求助行为,教材变动之处,考核形式:理论单选题,50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心理异常的( ) 。 ( A )性质 ( B )治疗 ( C )诊断 ( D )预防 51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

11、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 ( A )力比多发育良好 ( B )合理地解释各种本能的欲望 ( C )完善的防御机制 ( D )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各阶段52 、人在抑郁状态下出现的病理性感觉阂限增高在临床上的表现是( )。 ( A )感觉过敏 ( B )感觉减退 ( C )感觉适应 ( D )感觉不适,考核形式:理论单选题,53 、出现思维奔逸症状时,人的行为中容易出现( )。 ( A )语词杂拌( B )答非所问 ( C )思维广播( D )随境转移 54 、适应障碍的病程特点是( )。 ( A )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 B )遭遇生活事件后数小时起病 ( C )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 D

12、)遭遇生活事件后一周内起病55 、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属于( )。 ( A )一般生活压力 ( B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 C )叠加性压力 ( D )心理精神性压力源,考核形式:理论多选题,100 、郭念峰认为,心理学确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 ) 。( A )主观和客观统一性 ( B )心理活动灵活性 ( C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 D )心理活动平衡性101 、妄想的特点包括( )。 ( A )以迅速变化的联想作为依据的思维 ( B )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 ( C )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 ( D )对未知的前途充满信心 10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包括( )。 (

13、 A )智能低下 ( B )精神活动脱离现实 ( C )意识丧失 ( D )自知力已基本丧失103 、心理不健康的状态可包括( )。 ( A )一般心理问题 ( B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 C )严重心理问题 ( D )一部分可疑神经症,考核形式: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刘某的一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都受不了,无论上课还是走在路上男同学都盯着我看,都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

14、,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都结婚了,还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还专门在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能等我半小时,他也看见其他女同学了,可他不怎么理她们,专门和我说话。 心理咨询师:你说同学们说你漂亮,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刘某:我听到的,我经常听到楼道里,窗外有叫我的声音,他们都说我漂亮,我都快烦死了,这么多人喜欢我,我还怎么上课呀。我们学校的女生嫉妒我,总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后来还在学校广播里说,我想的什么都被他们说出去了,不就是男生都喜欢我吗?她们还派公安局的人监视我,我一出门,公路上的各种车都跟着我,我特别烦!,考核形

15、式:案例分析题,一般资料:张某,男性,23 岁,某公司员工 案例介绍:外出学习三个月归来后,发现同事们对自己的态度不对,都在背后议论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原来是和自己一起学习的另一家公司的一位年轻女士对自己有爱慕之心,不知道通过什么高科技手段把她的爱意告诉了自己单位的同事,所以大家才议论纷纷。可是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她不直接告诉自己,而搞得满城风雨,为此前来寻求答案。 同事反映:张某在举止上有明显改变,常常自言自语,有时傻笑,有时烦躁不安或气愤不己。原先工作表现良好,要强、上进,现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张某学习回来后,公司同事米听说哪位女士喜欢他,也没有听说有人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