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54565861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唐琰老师制作,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俞平伯 (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二者之同异,朱自清、俞平伯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年纪相当的著名学者作家,同为浙江人,同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做过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写诗写散文,同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同有成果。朱自清写景散文以“绘画的美”从描述的对象“呼之欲出”,在现代写景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实践打破了当时流传的“美文不能用白话”写作的“迷信”

2、。俞平伯则成为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朱自清、俞平伯同加入“五四”运动后不久出现的重要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创作“为人生”的文学观;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时参与发起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一同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刊物诗月刊。“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二年出版的第一本八人诗歌合集的雪朝,同收入朱自清、俞平伯的诗。他们俩最早都以创作新诗为主,几乎是上世纪年代后期同转入散文写作。,这样两位现代文学史上几乎齐名的大家,同乡同学同事同志同情趣,同为好友,连做文章也同题,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国内某知名作家撰文说,朱自清、

3、俞平伯不但把秦淮河作尽了;也把同题散文作尽了;把写景散文也作尽了,把作文才气也作尽了;把同题作文也作尽了。一连串作尽,吓得后人不敢再作同题文章了。事实上也是这样,作同题文章在朱、俞同题散文前后都曾有过,都不曾有朱、俞二位大家取得的齐名成就。,“五四”散文,“十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林语堂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同题作文成就最高的要数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二位大家的同题散文同被誉为现代散文“美文”的典范,同被称为学生语文课本范文的典范,同为各人的代表作。朱自清在散文开头说:“一九二三年八

4、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俞平伯在散文开头说:“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呢,他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他们俩在各自的散文中印证对方的存在,想来他们俩同被良辰美景秦淮河吸引,同游秦淮河相约于作同题散文,并于同年作成刊发。,对比分析各以心声抒胸怀,朱自清 重游(情与思结合) “每一刹那间有每一刹那间的意义和价值” “惆怅着过去,忧愁着未来”,俞平伯 初泛(惊奇与欣喜) “哲人长闲”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艺术结构,朱文 感情跌宕,大起大落,吐露心中情感 “文人之游”历史情结 ,意气用事 情由景生,景因情移 以“梦境”中的喜悦衬托现实的苦闷,俞文 超然物外的

5、闲适,“及时行乐” “哲人之游”达观、洒脱 缘情悟理,“无怨而无哀” 超脱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是自我保护,艺术感受,王国维“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我之境” (双方互记 ) 为寻梦境的慰籍,但逃不开现实搅扰,“无我之境” 冷静超脱,乐意融融,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生动的、自己特有的声调,其他任何人喉咙里都发不出的音调是最重要的。”,朱俞二人,都是正直、坦荡的知识分子。他们真诚作文,在读者面前敞开胸怀,吐露真情,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调。他们由于各自性格和气质的不同,而走着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 俞以其超然物外的哲理为武器,历经风霜而坦然面对人生;朱出污泥而不染,宁愿以其灿烂的生命为最高的愤怒和抗议。我们从这两篇名同而风格迥异的散文之中,可以找到他们性格、气质和处世哲学的不同,而风格的不同,主要也是这些因素决定的。,1、试比较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篇?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