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5505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思想意识革命,制度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诞生: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一般认为,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战略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定义。从定量角度,学术界把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和创新产出高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按照创新投入的单项指标来看,在 20 世纪 90 年代,B&D 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 2%的国家共有六个,日本、美国、韩国和芬兰分别位居第一到第四位,但我们要知道,在 20 世纪 60 年代,韩国这个比例还不足 0.5%;芬兰也不到 0.6%。然而,这并不意味

2、着创新型国家可以简单地按照这些数量指标来加以解释,因为科技创新只有靠国家制度、组织和文化的创新才能实现。因此,从定性的角度来定义,创新型国家就是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制度和组织的创新不断地把国民经济推向从事高技术经济活动的国家。在本节中,我们首先对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作为创新型国家的诞生过程加以考察,然后,在以下两节中再对这些国家的制度和组织的创新等深层次的结构与机制加以探讨。20 世纪 40 年代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在此之前,美国创新的轨道主要是沿着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展开的;在此之后,美国实现了从自然的资源到“创造” 的资源的转

3、移” ,从而成了创新型国家的先驱。美国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领先地位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而同质的国内市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又拥有了一种新的存在于“高技术”产业的领导地位,这种领导地位源于美国在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所做出的远高于当时其他国家的投资。第二,政府作为R&D 的融资者和(在许多情况下)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第一位顾客是美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创新体系的一个新奇特征。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美国 B&D 体制的结构与这个时期的其他工业化国家是类似的:R&D 活动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的融资开展的,中央政府给R&D 所提供的融资是有限的。但在 1945 年之后,美国政府

4、对电子、信息与通讯、制药和生物技术进行了巨额的投资,美国政府的这种作用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性质,这也是美国在信息革命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虽然日本经济目前已出现了比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的任何时候增长更快的状况,但目前我们对日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的再认识仍受到新自由主义和日本经济萧条的阻碍。作为日本的近邻,我们应该牢记伯恩斯坦的忠告,“那些不相信日本资本主义力量的人应该注意俄国中古史学家的警告:历史不会教给人们任何东西,只会惩罚那些不汲取教训的人”。明显的事实是,即使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长期经济危机时期,日本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凭借其在应用技术领

5、域中的巨大优势稳居第二位“技术大国”的地位。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资料,2005 年,日本在 R&D 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保持着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世界第一的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在三方(欧盟、美国和日本)专利的数量上次于美国居于第二位,但如果用人均专利来衡量,日本人的发明效率要比美国人高的多。总的来说,虽然日本在激进创新的体制上存在缺陷,但它在渐进创新的体制上却具有美国无法竞争的优势。由于大量的创新活动表现为渐进创新,并且在时间上它也比激进创新更持久,因此,这是日本作为创新型国家不可低估的力量。与日本相比,芬兰作为创新型国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要落后的多,在那

6、时,芬兰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约占一半的半工业化国家。20 世纪 70 年代,当芬兰开始考虑放弃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并选择知识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它仍是一个以森林资源加工为主的国家。但是,到 20 世纪末,时隔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芬兰就成功地把一个资源型国家转变成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之一。这主要表现在,芬兰从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了世界上 ICT 最专业化的经济。特别是在进入 2l 世纪以来,芬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已经有四次位列榜首。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 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 中,芬兰再次领先美国荣获第一名。芬兰经验的特殊意义

7、还在于,它在成功地建立一种动态发展的知识经济的同时,仍保持着北欧福利国家的模式,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多样化模式提供了经验。韩国可能是创新型国家中在其起步的时候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但它在短短半个世纪所进发出来的创造力使我们感到汗颜。韩国从上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从 1962 年到 1997 年,韩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都在 8%以上,人均国民收入由 1962 年的 87美元增加到 2003 年的 12000 多美元,并以相当于我国 4%的人口创造了 40%于我国的经济总量。更为重要的是,韩国已经造就了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崛起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8、,从而以创新型国家的面貌,成为亚洲异军突起的“四小龙”之一。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功经验的共同要素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初期,以上四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很大,而且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规模和政治结构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战后半个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上,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因素和特征。第一,创造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和芬兰,还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它们都把知识作为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美国采取的行动最早:二战导致了欧洲的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才移居美国,科学技术在赢得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他们对之心存敬畏,因此,美国对科学技术开辟未来经济发

9、展新道路的能力产生了炽热的信念,从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掀起了 R&D 投资的高潮,从而创造了知识经济的领先地位。日本和韩国都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对于它们来说,只有凭借智力资源通过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制成品出口才能赢得国际竞争力,因此,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使它们把出口赢余又大量投资于 R&D,这种路径迫使它们走上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至于战后的芬兰,它曾经以“森林经济”而闻名并以投资驱动为发展战略,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企业界和政府的精英们就认识到,必须创造一种国家的知识基础,芬兰才能在日益凸现的全球化中生存下来,这种考虑在 20 世纪 80 年代导致了企业部门在R&D 投

10、资上的快速增加。第二,保护新知识并鼓励创新。专利权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的制度,它们都是为了知识的增长和传播而专门创造出来的。各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时都使用了专利权或贸易保护等制度获取新知识的收益并鼓励创新,但由于欠发达与发达在性质上的不同,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使用这两种制度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正如意大利重商主义者在荷兰旅行时所发现的,贸易保护“在把技术引入一个国家的时候是有用的,而在技术已经成熟的时候却是有害的”。因此,落后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都使用了贸易保护的政策工具,而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等保护新知识的国家利益。目前,发达国家通过控制世界贸易组织,一方面实施非常严厉的与贸

11、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却又致力于摧毁作为专利权的孪生的制度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这种做法与历史上的重商主义没有多大差别。实际上,由于国家利益的存在,无论贸易保护还是专利权都是建设或保护创新型国家的工具。第三,国家的重要作用。国家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是无处不在的,如美国,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了直接的巨额投资(或补贴) ,通过政府采购诱导新技术创新并实施极其严格的知识产权,而且 2004 年还通过“创新美国”等重大措施开始对新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进行广泛的政策干预。在日本和韩国,国家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构建学习与知识创造的制度演化框架,而且在早期通过贸易保护、出口推动、对特定企业的补贴和“确保

12、经济系统的安定性”等措施进行直接干预,东亚金融危机后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和大量的 R&D投资推动国家确定的研发目标。在芬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家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一是在议会创办未来委员会,这是为了应对知识和信息社会的挑战并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种制度创新;二是首相直接担任科技政策委员会主席;三是在科技政策委员会指导下在 20 世纪 90 年代实现了以研发高投资为基础的“创新政策转向”;四是通过国家技术代理机构 Tekes 推动大学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第四,组织创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组织会产生变异(创新) ,而新制度、新组织和新的管理常识则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诞生的,建设创新型

13、国家要盯住“建立制度的技术”,笔者的这种概括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中分别得到了体现。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是在大量生产的福特制条件下产生的知识经济的先驱组织,与福特制条件下的泰勒主义的“科学管理型企业”相比,这种“ 持续改进型企业” 使学习和创新成了企业员工集体性的日常行为,而不再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门工作。丰田生产方式适合于渐进性创新,而在美国的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却又产生了一种适应于激进创新的“蜂窝状”组织创新,它以灵活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把能够迅速对知识和技能做出反映,的专家组织起来,从而加速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激进创新。韩国经济追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盯住了“建立制度的技术”,如电子和通讯技术,从而成了世界上重要的生产商。为了改善与技术前沿和市场的联系,韩国通过从原始设备制造 (OEM)到原始设计制造(ODM) ,再到原始品牌制造 (OBM)这些“制度性工具 ”或组织创新,从而实现了本土的自主创新。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