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2821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洲 经济共同体”http:/ 2004年 10月 18日 09:29 商务部网站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 1G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汹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反映和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由于世界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达到完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 , 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 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 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

2、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从此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 , 以 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第二次浪潮发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 , 掀起了第三次浪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 FTA 在全球各地涌现。据 WTO 统计 , 到 2003 年 5 月 ,全球 WTO/GATT 的区域贸易协议已超过 265 个 ,其中 190 个目前已生效 ,

3、138 个是 1995 年 1 月 1日后达成的, 大部分属双边 FTA 性质。到 2005 年 , 正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议可能达到 300 个。亚太地区最早的双边 FTA 是 1983 年签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协定 ,在 1989 年以前,它一直是亚太地区唯一的双边 FTA 。 1997 年 , 全球 GDP 排名前 30 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唯有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及香港特区没有加入任何双边 FTA。但是 , 1997 年以后 , 东亚各类双边 FTA大量涌现, 构成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浪潮在亚太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亚太地区处于不同阶段的双边 FTA 已超过 5

4、0 个。在美洲地区 , 近年来加拿大与智利达成了双边 FTA, 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双边 FTA 谈判也已经接近尾声,与南锥体共同市场的谈判正在进行中;2000 年 7 月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双边 FTA;美国在 2000 年与约旦达成了双边 FTA,与智利、韩国、新加坡和土耳其的双边 FTA 也以“快车道授权”正在谈判。在加勒比地区 , 有 13个成员的加勒比共同体与多米尼加和古巴达成了双边 FTA。随着欧盟东扩进程的加快 , 欧洲地区的双边 FTA 将更加向外伸展。在实现东扩之前 , 欧盟与中东欧国家通过双边协议已联系在一起,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签署了

5、中欧自由贸易协定,波罗的海地区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已建立了自由贸易区。非洲各国也开始了推进一体化的进程:西非国家共同体成员已同意实行统一税则;包括了 10 个国家的南非发展共同体预计在 2004年将形成自由贸易区;有 20 个国家参加的东南非共同市场已于 2000 年 10 月启动。在中东地区 , 海湾合作理事会于 1999 年 1 月同意到 2005 年实现同一税则。在众多中东国家中,以色列和约旦已经与美国签署双边 FTA。2003 年 5 月 , 美国已经宣布拟在今后 10 年内与中东各国建立一个双边 FTA。二、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

6、趋势看 , 未来的一段时期 ,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在广度、深度、影响力以及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都势必形成更加浩荡的潮流。在这一浪潮中明显落后的亚洲如何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效配 置,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高整体竞争力?换言之 , 这是当前亚洲各国共同关心的紧迫课题。美国学者约瑟夫?哈勒维和比尔?卢卡雷利 2002 年发表日本的停滞危机一文,认为正是日本和美国由于害怕将亚洲的中心地位让给中国 , 一直不愿意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才导致亚洲区域经济至今无法形成。此观点偏颇与否暂且不论 , 但亚洲经济一体化迟迟迈不开步伐,除了有亚洲各国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差异较大

7、及历史原因等因素外 , 确实与有些大国特别是日本、印度乃至美国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近两年来 ,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对于以亚洲作为整体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正在普遍形成共识,而且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 一些国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实质性的推动。例如 ,2002 年 1 月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菲律宾, 正式提议与东盟建立全面经济联盟 , 包括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等。当年 5 月 ,阿罗约总统访问日本,明确表示支持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倡议。2002 年 4 月 , 以推动亚洲全面合作为宗旨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其实 ,在此前后,日本、印度等国家就不断有学者和民间人士提

8、出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或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倡议。2002 年 11月,印度迈索尔大学的巴萨瓦?拉贾博士发表区域贸易安排: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通向亚洲经济共同体一文,其核心观点就是中国、印度和其他的南亚国家、东盟国家和东亚国家应该走到一起来 , 为形成一个亚洲经济共同体而努力,并认为这将成为抗衡发达国家区域贸易安排的利器。 2003 年 7 月初 , 日本国际论坛理事长伊藤宪一等近40位专家学者联名发表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及日本的作用一文 , 倡议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为核心 , 建立包括东盟 10国及中、日、韩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参加的“东亚经济共同体”, 并提出了包括所谓“推动中国完善体制并发挥部

9、分主导作用”等 15条具体政策建议。在整个亚洲 ,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 主要的原因是:1. 亚洲面临欧洲、美洲联合后的强大竞争压力。今天的欧洲联盟不仅形成了统一市场 , 而且还发行了统一的货币 , 发展到了区域合作的最高水平。在美洲,除了已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外 , 美国又在推动组建几乎包含所有美洲国家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FTAA)。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例如 , 日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 48.22%,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就占总出口的 28.85%;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 21.09%和 1

10、6.46%,韩国、东盟和印度对美出口也分别占其总出口的 20.40%、17.68%和 22.44%。由于自由贸易区对非成员的歧视性本质,随着更多与亚洲国家成本类似、出口结构相同的低收入欧美国家参与欧洲、美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必然对亚洲各国向这两个市场的出口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国家如果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这些挑战,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将陷于被动 , 使经济发展处于不利的地位。2. 亚洲经济一体化对促进亚洲及全球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 , 对亚洲而言 , 除了经济一体化的一般性利益外,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内部资源的互补。亚洲各国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科技水平等

11、分布严重不平衡 ,通过经济一体化, 可实现上述资源在区内充分调剂和优势互补。二是有利于抗避经济风险。在接连遭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打击之后,亚洲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 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和投资是造成经济衰退的祸根之一;只有通过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来增强集体抵御能力,才能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机。三是有利于培育扩大区内市场。目前的亚洲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 ,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扩大以及经济的融合, 对于缩小各国差距 ,谋求经济共赢意义重大。四是有利于各国政治社会的稳定。正如欧洲经验所证明的一样 ,亚洲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越紧密 ,政治关系也就有可能越加稳定 ,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区域内各国专心发

12、展经济 ,齐心协力应对各种突发的灾难性经济事件 ,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 , 就全球而言 , 亚洲经济一体化不仅将为全球未来几十年内的持续增长造就一个巨大引擎 , 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一方面,亚洲的经济繁荣与强盛将会有很大的利他性。二次大战以后近六十年来 , 总体上看欧美两大经济体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样,未来通过经济一体化而进一步发展的亚洲 , 作为全球经济一极的地位将继续巩固 , 而作为拥有全球最多消费者的大市场,更将为带动全球出口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 , 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抵御全球性经济风险。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说明 , 在区域经济没有

13、紧密融合的情况下 , 亚洲一国经济发生问题 ,往往不仅对区内各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而且还会波及全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未来全球经济由欧盟、美洲和亚洲三大经济体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才是一个真正的稳定架构。3.“亚洲意识”逐渐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 亚洲各国越来越意识到 , 尽管各国之间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 , 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文化及传统具有多样性 , 但争取平等和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各国都有着共同发展的愿望;充分挖掘亚洲巨大的自然、人力资源潜力,是消除贫困、增进繁荣、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亚洲各国之间通过对话、协调与合作,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亚洲内部、亚洲与世界

14、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加亚洲各国经济福利和政治地位。 2004 年 5 月26日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马赫布巴尼发表的一篇题为亚洲能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吗?的文章就是这种“亚洲意识”的体现。上述“亚洲意识”的形成有两个重要背景:其一 , 近年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挑战 ,以地理大陆为基础的洲内经济合作的势头加强。比如, 欧盟启动了欧元及加速“东扩”, 美洲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 ,非洲统一组织也决定更名非洲联盟 ,推行非洲新伙伴计划。而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大陆 ,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明显滞后。其二 ,全球经济从衰退到微弱复苏对亚洲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亚洲的许多新兴市场 ,过去的繁荣都

15、与美国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都对美国的依存度很高。美国自 2001 年 3 月起经济下滑 ,特别是“9?11”事件后 ,亚洲多数国家和地区很快被波及 , 生产、外贸、投资大幅度下落。这种情况迫使亚洲国家反思 ,如何在继续保持同美国、欧洲经济关系的同时 ,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 , 充分挖掘区域内现有资金、技术、人才和自然资源 ,降低过分依赖外部的风险。4.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时机趋于成熟。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虽晚 , 但各国正迅速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努力迈进。东亚各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把区域合作作为扩展其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东盟、印度等对一体化的重

16、视意味着亚洲经济融合的条件和时机趋于成熟。中国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链条或轴心 , 中国在 2001 年率先与东盟就建设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此举促进了区域内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及印度开展了类似的行动。日本与东盟签署了东盟与日本全面经济关系框架协议,确定了建立“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韩国正在与东盟国家开展类似的研究和谈判。 2002 年 11 月,中国提出了中日韩三国进行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建议 , 得到了日韩两国的积极回应。2003 年 10 月,温家宝总理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韩国总统卢武铉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中国与俄罗斯及四个中亚国家共同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虽然经济合作并未成为其中的重点,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 走向经济合作也是必然。今年以来 ,中国还宣布与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其他亚洲国家也在积极开展类似的区域经济合作。日韩之间在 2003 年 6月重新开始了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印度也逐渐将其经济合作的重心向东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