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523067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教材小学五~37E54(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备课参考及教材分析,一.长春版教材的特点,(一) 注重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养成,厚植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开放和创新意识。 (二)追求精品文质,注重语文积累。 (三)突出新的学习方式,实现语文的综合学习。 (四)采用综合性的主题板块式结构。 (五)整套教材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六)创造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采用综合性的主题板块式结构,1、主题式明线结构。2、“三维”结合的暗线结构。3、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 4、力求科学处理各个板快之间的关系。,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1)以美的欣赏、历程为核心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2)以语文学习内容为核心兼顾多学科统整组织的综

2、合主题板块。 (3)以儿童生活时空和需要为线索组织综合主题板块。 (4)以学习共同体的探究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 (5)以留白课程的处理模式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二.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备课参考,(一)、识字写字 (二)、阅 读 (三)、表达 (四)、综合学习,(一)、识字写字,本册书要求会认的字174个,会写的字163个。课标提出了“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为此建议五年级识字教学应以自学为主。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发挥小组的作用,交流识字成果。 写字在“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提出“行款整齐”,由“熟练书写”到“有一定的速度”,由“用毛笔临帖正楷字”到“能用毛笔书写

3、楷书”。这些要求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写字训练。,(二)、阅 读,1. 关于读。(1)朗读。课标的朗读要求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 “能”字,是要求形成能力。(2)默读。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安排。在第六板块中编排了童话快乐王子等,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教学要认真训练落实。 2.词句理解。课标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理解建议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知道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效果。 3.段篇要求。(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4)诵读背诵优秀的篇段。,(三)、表达,1.体裁要求。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相像作文。 (2)学写读书笔记。 (3)常用应用文。 2.行文要求。 (1)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 (3)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4)善于观察,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5)修改自己作文,养成修改习惯。,(四)、综合学习,1.搜集处理信息。 2.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策划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综合性学合作,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

5、跨领域学习,注意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三.教材解析参考,(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三)、教材单元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以主题板块的形式组成单元,共有11个板块,分别是: 第一板块:以对联为内容进行编排,共选三篇文章:对子歌、名人作对故事、对联趣事,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艺术。 第二板块:以古诗为内容,安排了四首古诗,其目的是感悟积累古诗。 第三板块:本板块突显“民俗”这一主题。其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近“民俗”,感受“民俗”特点。,教材的基本结构,第四板块:以动物为主题,安排了4篇文章。一只贝:外表丑陋的贝壳蕴涵着心灵的美,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藏羚羊跪拜:在

6、藏羚羊伟大母爱的感动下,猎人放弃杀生。和小鸟最相亲爱和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本板块的课文,可以增强对动物的情感,感受到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与动物的和谐。 第五板块:本组教材以名山奇景为专题共编排有三篇文章,古诗题西林壁,丰子恺先生散文黄山松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祖国的名山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六板块:两篇童话,文章较长,选择较长的文章,一个重要的设计是落实速读的训练。默读的速度。,教材的基本结构,第七板块:围绕“希望”主题选了3篇文章。 第八板块:安排了3首现代诗。 第九板块:传统的古代故事,也是传统的小学课文

7、。 第十板块:以哲理故事为主题,特殊选了论语。 第十一板块:编排了两首颂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次综合学习活动 第一次在第三组,围绕 “民俗” 主题,题目为“过年的思考”。 第二次安排在最后一组,主题为“了解身边的名人”。,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设计了9次表达,是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与人交流的综合性训练,(二)、教材的主要特点,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主题板块式结构,围绕主题精选课文既考虑传统课文,又有新选文章,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言规范。 3.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习的拓展与运用。 4.注意系统性和规律性。,(三)教材单元分析,第一板块:

8、汉语家园 第二板块:古诗四首,第一板块:汉语家园,(一)板块编排 本板块以“对联”为主题,共选三篇文章:对子歌(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名人作对故事)、茶酒联趣(对联趣事)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及其语言魅力。,(二)板块教学,1教学目标。(本板块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写字 (2)在欣赏、感受对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 (3)了解“对联” 这种语言形式。 (4)朗读、背诵。 (5)积累、运用。 2教学提示。 (1)识字:高年级的识字强调以自学为主。 (2)了解:了解对联的语言特点和对联的表达效果等。 (3)积累: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

9、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主动地收集积累对联。 (4)朗读:反复的吟诵,体会对子歌的特点,读出对子的节奏。 (5)运用:能在诗文中找出对偶的词句,试着运用这种语言形式,(三)课文提示,1本板块教学承担着一定的识字任务,共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其中第二课的识字量较大。这些字中有些字笔画都比较多,个别字又不常见,要加以强调,如“斛”“ 藕”“菱”等。“咐”注意它的读音为四声。一些字书写时易错的字要着重强调,如“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2.朗读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要按节奏朗读“对子”。 注意停顿、延长和语调,要有

10、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三)课文提示,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对子歌的特点可作简明的介绍。不要让学生做更多的研究。课后题中的小练笔可能有难度,不必强求,只要学生有兴趣,试着填上一定的词,并说出理由就可以,答案不一定统一。 4.学习后两篇课文时,不要把课文单纯地当作一篇阅读文章讲解,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欣赏文章中对联。既不要为学对联而学对联,又不能脱离课文。要把课文内容的学习与对联的了解、欣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对联的含义,感受它究竟妙在何处。,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一)板块编排 本板块由四首古诗组成。 1初唐著名诗人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

11、州。 2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3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著名作品泊船瓜洲。 4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著名作品游园不值。,(二)板块教学,1教学目标。(古诗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 (3)大体把握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背诵。 2.教学提示。 (1)识字写字以自学为主。 (2)高年级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4)能够指导学生背诵古诗。,(三)课文提示,1本板块共要求认识11个生字,会写9个字。这些字中,“蜀”“阙”“宦”“滁”等较为生僻,注意记

12、忆,注意生字“滁、涧”的读音。诗中几个多音字:“间、数、重、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准字音。会写的字“隔”, 书写注意提示右下部分里边只有一个横。 2诗的情感要把握要准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滁州西涧秉承了韦应物一贯的“高雅闲淡”的风格。代表了韦诗的最高水平。诗人唯独喜欢这种安静而又有生气的景色,反映了他对归隐山林过安闲生活的向往。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泊船瓜洲表现了作者再次被任命为宰相的愉快心情,同时通过对钟山的回望,又流露出诗人对居住地的依恋之情。反映了作者此刻既为复任而高兴,又为复杂的政治斗争担忧,担心改革能否成功的复杂心情。,一只贝的教材分析,一、站在读者的角度看特色 二、站在编者的角度明地位 三、站在教师的角度挖文本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定策略,四.习作教学(表达)的几点思考,1什么是习作 2小学生习作要求是否适度 3习作要注重真情实感 4注重习作修改,养成修改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