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52101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4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220589),东汉,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 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宋齐梁陈,南 朝,隋朝,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二)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鲜卑贵族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

2、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2、阶级矛盾尖锐 (1)经济上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3、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2)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豪强地主侵占土地,封锢山林,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征发。,3、人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4、外族的威胁北方柔然的进攻,(三)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可能性)1、冯太后: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

4、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奠基作用)2、孝文帝:1)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2)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主观条件),(四)改革的目的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主观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限制土地兼并;

5、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影响: 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唐安史之乱后瓦

6、解),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 (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组织:五里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直属州郡。职能: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A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B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赋役负担减轻,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

7、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1)原因: (2)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策略:以“南伐”为名 原因:迁都遭到鲜卑族贵族反对 (4)作用: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提倡与汉族通婚: 改说汉语 (2)实行汉制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三、改革的影响,(一)、改革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

8、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完成了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2)与冯太后和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他们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 (3)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5)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4)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三)、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

9、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一、选择题:,1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 AA大兴安岭北段 B大兴安岭南段 C小兴安岭北段 D小兴安岭南段 2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BA386年 B439年 C485年 D493年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 B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

10、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5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B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 6北魏人口达到3000多万,是在 DA拓跋珪时期 B冯太后时期 C孝文帝时期 D孝明帝时期,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8北魏时台湾名称 BA朱崖洲 B夷洲 C流求 D琉球 9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D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10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D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 B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控制中原C日渐

11、强大的柔然威胁平城 D太子恂发动了叛乱,危及改革 1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整肃了官僚机构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A. B. C. D.,1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B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连年战争 D.阶级斗争 14.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

12、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5直接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是 D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 回答:(1)魏主是指谁?孝文帝(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改革鲜卑姓为汉姓(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4)提出论

13、据的意图何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典型例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

14、。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典型例题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

15、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使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有利于北方民族的融合。,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