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设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51860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政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廉政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廉政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廉政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廉政文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廉政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政文化建设(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建设,东西方廉政文化比较,一、构建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举措 二组织文化与 廉政文化 三关于构建廉政文化的思考,一、构建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举措,(一)科学分析反腐败斗争新形势(二)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的内容(三)我国反腐败战略历程的三个阶段,(一)科学分析反腐败斗争的形势,1. 中央的评价 2.社会评价 3.国际组织的评价 4.现阶段腐败现象实证分析,社会对腐败程度的几种观点,“不可避免论“ “良好感觉论“消极悲观论“ “一团漆黑论“,1.中央的评价,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必须有两个基本估计: 一个是对腐败现象的基本估计:“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

2、是极少数“(吴官正,中纪委第三次全会工作报告) 一个是对反腐败斗争的基本估计, 第一句话: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 第二句话: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第三句话: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消除,反腐败斗争将是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度,1996年,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只有32.8%。 2003年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第一次超过半数,达到了51.9%。 2007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15个省调查显示,群众对反腐败成效工作的满意度达到64.4,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认可度达到87.

3、4、群众认为腐败现象的遏制度为79.5。,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仍然“的论断.,“现在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仍然是繁重的,古代贪官更不容易,需要一定的勇气 赃物隐藏困难 要下株连九族狠心 没有脱逃退路 缺少自我表演才能 理屈词穷,党的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也就是,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受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到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历史方位的这种变化,使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 世情和国情对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所

4、面临的危机,2.社会评价,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成效在相当程度上是认可的,2007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15个省调查显示,群众对反腐败成效工作的满意度达到64.4,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认可度达到87.4、群众认为腐败现象的遏制度为79.5。,3.国际评价,反腐败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自1995年以来,透明国际每年发布一次清廉指数,我国得分趋于上升。2007年得分为3.5,比1995年的2.16上升了1.34 分。透明国际亚太区项目负责人指出:这个上升幅度,不论是在亚洲还是在整个世界都是最高的,这充分反映我国在反腐败方面的努力和进步。,4.现阶段腐败现象实证分析,(1)腐败主体从低层向高层发展.

5、高官腐败; 一,二把手腐败; (2)腐败不断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 买官卖官; 司法腐败; 领导干部傍大款等等. (3)腐败现象主体由政府官吏向整个社会各阶层呈纵深扩展。,19972005年查处的部分省部级腐败分子,20062009落马高官,2006落马省部级高官7名2007落马省部级高官不详2008年落马省部级高官10名2009落马省部级高官15名创31年最高纪录,(4)腐败案件由单一型向集团化(地区和行业)复合型发展,窝案串案增多. 据统计,在查处的案件中,80%的是团伙性的,往往查处一人,挖出一串.象沈阳的“慕马案“,涉及到的旧损部门一把手就是十几个.有的案件是整个单位集体犯罪.还有

6、一种情况是法人犯罪. (5)腐败分子的犯罪动机从挥霍享受型向资本积累型发展.(6)前腐后继现象屡查不绝,十五等人,一等人,掌实权,批条画圈就来钱; 二等人,是官倒,倒了批文倒指标; 三等人,有后台,弄点名堂就发财; 四等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 五等人,交警队,马路旁边吃社会; 六等人,管车船,马达一响就要钱; 七等人,当导游,年年月月吃回扣;,八等人,干个体,宰了老张宰老李; 九等人,当电霸,不给好处就抽闸; 十等人,手术刀,拉开肚皮要红包; 十一等人,管收税,不塞票子你倒霉; 十二等人,是教师,一年四季欠工资; 十三等人,老大哥,工厂关门没吃喝; 十四等人,作田佬,交了粮食收白条; 十

7、五等人,是盲流,不知何处是尽头,三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曾锦城咬破手指给省委写血书:“我以一个党员的名义向组织保证,绝不收人家的一分钱,绝不做对不起组织的事,坚决维护党的形象” ;张昆桐上任伊始,先向省委立下军令状:一定汲取前任的教训,把党风廉政建设当成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让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石发亮的警句震撼人心:“一个廉字值千金” 。 据说,他们都不愿意腐败,但他们手里握有公路建设工程发包权,而且权力太大,使得他们没有办法不腐败。所以,就出现曾锦城几十万、张昆桐上百万、石发亮上千万的“前腐后继”惊天大案。,小结,必须既要看到我们党领导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充分认识反

8、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的分析,腐败已经不是孤立社会现象,有泛化为普遍社会现象的趋势。 腐败已经不是表面社会病灶,它有可能像癌细胞一样侵入社会肌体的每个角落。 腐败在我国拥有比较广泛的土壤和基础,单向治理已很难奏效。,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8、11),医生“开单提成”,收受医药产品销售方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学校教师在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采购中收受回扣,评标委员会组成人员在评标中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腐败态势的三个特征,第一,腐败还处在高发期,

9、还处在易发、多发、高发的态势上。可以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以及还有一些隐型的腐败都可以看到,腐败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比如高官腐败还在延续,并没有终结。 第二,腐败的黑金额度相当大,不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都不感到震惊了,几个亿都是常事。 第三,整个腐败的幅度面越来越大了,这个要充分估计到,这样才能决定我们的政策,尤其是决定政策的力度。现在腐败面相当大,讲到腐败,可能出现一串串的腐败,甚至一窝的腐败,严重的话,还有一片片的腐败。显然这个腐败的形势是严峻的,它处在高发、易发、多发的时期。这样一个形势,一定是给我们后一步的工作带来很严峻的挑战,腐败的原因:,(一)寻租理论 (二)权力失控理论 (三)现

10、代化导致腐败理论 (四)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 (五)低薪导致腐败 (六)制度性缺陷导致腐败,腐败宏观因素,社会处于转型期民主法制不健全权力少受监督对腐败打击不力,腐败文化成因,美国学者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和他的助手加布里埃尔在腐败,文化及市场一文中指出: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以及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低。儒学社会大都居于中间。,腐败文化成因,关于腐败定义文化差异: 国际上研究腐败问题的著名专家SR 艾克曼曾指出:在文化的层面上,腐败在不同的社 会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人拿来行贿的东西,

11、在别的社会可能只被看作一件礼物。一些政治领 袖或政府官员帮助朋友、家人和支持者,在某些社 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在其他社会则可能会被视为 腐败。”,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 国家存在更多的腐败现象,在这些 国家民众关于腐败的观念模糊,腐败行为被视为正常 行为甚至是“文明 ,腐败者不受道德谴责而心安理得;社会对腐败容忍度高,没有或很受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受惩戒可能性也很小。非洲和印度,一个人利用其职权为其亲友 谋取职位并不被看作是违背道德的。”一个德里 的商人甚至说:“贿赂与腐败对我来说全是舶来 货。它们蕴含的观念也是外国的东西,我想在印 度,人们不知道这两个怪词。向政府官员送礼是 必不可少的礼节和经营企业

12、的高雅文明之道。” (腐败民俗学腐败文化),中国当前腐败文化透视,首先,中国的腐败现象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 传统。 第二,改革开放使社会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 化,对于某些社会行为的评价失去了普遍公认的 准则,因此对不少腐败现象的界定和甄别也就不 那么明晰了(过去反对和禁止;深恶痛绝;偷偷摸摸) (请客送礼 ;公款吃喝、旅游 ;有些行为在过去被看作是腐败,在现在可能就 被视为正常和正当。如官员经商,投机倒把 ),中国当前腐败文化透视,第三,改革开放后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还 存在一种反腐败的认识误区,即认为腐败是现代化 的“必要成本”,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四菜一汤,生意跑光” ;“两 搞干

13、部”,即“一手搞发展,一手搞腐败”, “先发展经济后反腐败” “经济要上,廉政要让” ) 中 国在改革开放后对腐败的判定总的呈现出模糊不 清的特点,给反腐败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助 长了腐败之风,“黑色腐败”、“灰 色腐败”和“白色腐败”,所谓“黑色腐败”是指受社会普遍谴责 的腐败行为;“灰色腐败”则是有广泛争议的腐败行 为;而“白色腐败”是社会大多数人不认为应当受到 惩罚的腐败行为。” 改革开放后,我国腐败现象总的 来说是从黑色向灰色和白色转变,有关腐败的标准 模糊不清,人们对腐败现象也趋向麻木不仁,甚至 出现了“笑贫不笑贪”的灵魂扭曲现象。需要说明 的是,存在腐败现象并不可怕,只要一个社

14、会有良 知,腐败并不难克服和抑制;真正可怕的是一个社 会丧失了对腐败的判断力和批判力,从而形成“腐 败文化”并使整个社会陷入腐败的恶性循环之中。,第四、中国特色:中国人双面人文化,科学院1999年联合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的关注 焦点与未来预测调查所显示的结果,在所有18个 选项中最令人不满意的是“社会风气”(包括腐败 之风),占被调查者的822。,中国人双面人文化,有一种“人格 分裂”和“双重标准”:对腐败既深恶痛绝又身体 力行。当腐败涉及到他人而自己没有得到好处 时,就表现得义愤填膺;而一旦关系到自身的利 益,则另当别论。如果说某个人没有与腐败同流 合污的话,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富有正义感,而是他

15、 没有掌握相应的资源。 一个在台下对腐败口诛笔 伐的人,一旦上了台很可能也就成为了腐败分子。 甚至在台上的人一方面对腐败大加鞭挞,另一方 面暗地里又大肆贪污受贿,形成了所谓的“两套 话语系统”、“两套游戏规则”和“两面人”现象。 这种“人格分裂”和“双重标准”,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一个副产品,即著名作家柏杨所说的“只我 例外”的心态:“我反对闯红灯,只是反对别人闯, 我自己却可以闯那么一闯。我反对随地吐痰,只 是反对别人吐,我自己却可以想怎么吐就怎么吐。 我赞成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我自己却不能跟别 人平等。我赞成建立制度,但只希望你们遵守制 度,我自己聪明才智要高明得多,不能受那种约 束。”

16、因此,对于不少人来说,反腐败或对腐败的 义愤只是对他人而言的,自己则可以例外。,第五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 脱节,当 前中国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鸿沟,这就造成了一种“二元文化结构”主流 意识形态所宣传、倡导和描述的东西,与社会的实 际观念、价值和意识大相径庭,理论与实际脱节严 重,而真正起作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当 社会的多数成员都抱着“独我例外”的心态来对 待主流价值标准时,主流价值就被扭曲和消解了, 致使社会“潜规则”盛行,“笑“字歌,有人笑贫不笑娼,婊子也给立牌坊;管她品质臭与香,只要有奶便是娘。 有人笑诚不笑奸,不奸咋赚昧心钱;良心道德价几何,坑朦拐骗利翻番。 有人笑

17、廉不笑贪,有钱不捞白当官;权钱交易致富快,哪怕世人骂祖先。 有人笑勇不笑怯,遇事各扫门前雪;袖手旁观最安全,见义勇为白流血。 有人笑善不笑恶,为人善良受气多;作恶得势有人怕,行善吃亏向谁说? 有人笑智不笑愚,有才无钱白受屈;明辨事理易生气,糊里糊涂常知足。,中国腐败文化消极影响,“我曾听 到一个成功人士谈如何:搞定一些官员:只要 是人,他就有弱点,他就有喜怒哀乐,投其所好,没 有摆不平的。要么他爱财;要么他贪色;要么他还 想继续升官;要么他怕老婆;要么他家中有病人; 要么他的孩子不成器如果所有这些他都不必 面对,他还有上级、同僚、同学、战友、朋友的面子、 关系需要照顾,拉住他周围的这些人,也能让他就 范。实在不行,还可以来硬的,把他的上级拉下 水,把他必须打交道的部门拉下水,让他们制约 他,说服他”。 在这种腐败的文化尤其是腐败的官文化下, 即使有个别清正廉洁者,在腐败氛围的压力下,往 往也不得不同流合污。如果真的想洁身自好,则 可能受到孤立、排斥、打击,甚至被调离工作岗 位。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好人”被“坏人”拉下水, “好人”越来越少,“坏人”越来越多,以致最后一 个地方或部门所有的人都腐败的官文化所腐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