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5451795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济宁试导课(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思想史,考情分析:山东文综卷,1、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命题形式趋向灵活化,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成为主流形式。2、从内容上看,大部分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注重社会转型期)3、从命题角度上看,一是注重思想特征与时代背景的考查;二是注重儒家思想纵向发展的线索;三是注重儒家与不同时期西方思想的横向联系。,考情分析:山东文综卷,单元预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的史实,第一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知识梳理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 崩溃;(物质条件) (2)政治: 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诸侯为了在争霸中处于优势,竞相招贤纳士;(宽松的政治氛围) (3)阶级: 的活跃和受重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张实现其政治愿望。 (4)文化:私学兴起, 到 。,井田制,分封制,“士”阶层,“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四大

3、学派、七大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2、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有哪些?(表现),“仁”和“礼” ;“以德治民”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无为而治”;事物有对立双方并互相转化,2、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有哪些?(表现),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4、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外儒内法,剂之以道,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 (2)是中国 ,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 其中: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想解放运动,学术文化,思想道德,思想文化,(2012,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判断以上材料

5、为哪一学派观点,有何主张?(2)在乱世,假设你是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思想治国,理由何在?,知识巩固,儒家:实行仁政;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强调法治。,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经济恢复 社会稳定 生活改善,土地兼并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积极:,消极:,“有为”,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无为”,“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发挥“仁政”,限田、薄敛、省役,缓和阶级矛盾,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内容及特

6、点),内容:,【互动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特点:,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内容及特点),3、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及影响),一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是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原因,?,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在全国推广儒学。,影响,通过思想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7、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此后,儒学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及影响),能力提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于

8、从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张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学。,材料三 在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

9、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 图1和图2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图1孔子论为人(论语精选),图2孔子成了摇钱树,(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孔子论为人一时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图2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研析高考,例1、(2012山东文综,9, 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例2、

10、(2010 山东高考,9, 4分)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D,B,例3、(2009山东文综,27,8分)(节选)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

11、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关注热点,1、关注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学院”的设立 “孔子教育奖” “国际孔子文化节” 2、山东:充满魅力的文化沃土 “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山东的儒家文化不仅影响到到全国,而且外延到全世界的炎黄子孙。 山东文化孕育优秀人才:山东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名流不断涌现,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底蕴深厚是个宝,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魂魄,文化优势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4、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5、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吸其精华,废其糟粕;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