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51010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 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陈国典,2,一、发展心理学的 三个基本理论问题,3,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有机论 对 机械论 Organism VS Mechanism发展的连续性 对 阶段性 Continuity VS Discontinuity天性 对 教养 Nature VS Nurture,4,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精神分析理论有机论: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如本我、自我、超我)决定人格阶段性:强调性心理发展和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通过儿童教养实践引导并控制儿童的本能冲动,5,自我,本我,超我,意识,潜意识,前意识,6,本我(i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自我(ego),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ion),三我协调,则健康; 发生冲突无法解决时,则导致心理疾病。,7,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焦虑(anxiety) 现实性焦虑(reality anxiety) 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 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心理自我防御(defense mechanisms),8,自我防御机制,能缓解冲突和痛苦,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 防御机制的心理机制是无意识的,不能被人意识到

3、歪曲了现实,以一种替代的方式避免了正面的冲突,9,自我防御机制主要形式,否认 退化 投射 想像 压抑 隔离,文饰 转移 反向 认同 补偿 升华,10,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 否定: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退化: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 幻想: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11,转移: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

4、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仿同作用: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掩护自己的短处。仿同有两种,一种近似模仿。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12,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 摄入作用: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反向作用:又称“矫枉过正”现象,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及冲动所采用的方法。 补偿作用:即一

5、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13,隔离作用: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升华作用:将人原有的行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这便是升华作用。 幽默作用: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14,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机械论:发展是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学到的行为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强调教养:条件反射和模式化的学习原理决定发展

6、,15,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机论:心理结构决定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儿童积极地建构他们的知识阶段性:强调认知发展的阶段强调二者:既强调儿童内在的探索世界的内部动力,也强调这种动力必须得到刺激丰富的环境的支持,16,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信息加工理论有机论和机械论:积极的信息加工结构加上机械的、计算机式的输入刺激和输出行为导致发展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知觉、注意、记忆解决问题技能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的成熟和学习机会的多少决定信息加工技能的获得,17,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习性学有机论:婴儿天生就生物性地准备好接受社会符号

7、,以积极地为生存而努力;在婴儿与养育者的依恋和其他适应行为基础上,心理结构随年龄而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适应行为类型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强调短暂的敏感期的突然出现,它导致能力和行为的质变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强调具有生物基础的行为方式,但必须有适当的刺激环境来激发之,学习可以促进行为的适应性,18,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生态系统论有机论:儿童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活动方式积极促进他们的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未说明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特征与别人的反应双向地互相影响,环境的层次影响着儿童养育经验,19,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有机论:儿童将社会对话内化,形

8、成心理结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连续性:儿童与成熟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导致思维和行为的按部就班的变化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成熟加上同有知识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心理结构的发展和适应文化的技能,20,二、从静到动: 生态系统论,21,尤里布朗芬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ner,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22,布朗芬布伦纳简介,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 1917.4.292005.9.25)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人所熟悉。高中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到康乃尔大学就读。于1938年在完成了心理学和音乐双学位。毕业后他专注于发展心理学,在哈佛大学

9、完成了硕士学位,于1942年在密歇根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获得学位仅仅24小时,他便被征召入伍,在美国空军团和策略服务局当心理学家,做各种相关工作。完成了军官训练后,他在美国军队医疗团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退伍军人事务局当过一阵的助理临床心理学家,之后到密歇根大学当心理学的助理教授。1948年接受了康乃尔大学的教职,直至去世时,仍是是康乃尔大学人类生态学院的荣誉教授。,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学方法,23,理论内容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一系列的环境系统之中,这些环境彼此相互作用,并与个体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发展。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由此个体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

10、变化的系统。布朗芬布伦纳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个体与环境间的这些相互作用,提出了四种随着时间影响个体发展同时也被个体影响的系统。,24,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 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個體,小系統 工作場所,家庭,學校,居住區,同儕團體,教會,居住區,學校,家庭,中系統 工作場所,教會,同儕團體,運輸系統,工商業,大眾傳播,外系統 宗教階級制度,教育系統,政府機構,支配性的信仰與意識型態,大系統,紀年系統,時間向度,布朗芬布里納的生物生態學理論,microsystem,mesos

11、ystem,macrosystem,exo-system,chrono,system,26,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就是对人与人直接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科学研究。这里所说的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环境的特性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受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环境所处的大环境的制约。,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27,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勒温:B = f ( P E ) (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布朗芬布伦纳:D = f ( P E ) (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Dt = f (t-p) (PE) (t-p) (t指对发展结果进行观测的时间,t-p指时间段,它不仅出现在(

12、PE)下面,而且出现在f下面,意思是说,导致发展的过程不是即刻完成的。,28,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 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29,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小环境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该环境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征,同时,它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系统的其他人。,30,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中环境系统是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

13、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关系)。换言之,中环境系统是小环境系统的系统。,31,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外环境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这些环境当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小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而小环境则是包含发展中个体在内的(如对孩子来说,家庭与其父母单位的关系;对父母来说,学校与其邻居的关系)。,32,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大环境系统是指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的小环境、中环境和外环境系统的特征之后,在其之上形成的一种模式,尤其要考虑推动发展的信念系统、资源、危险、生活方式、

14、生活中的选择以及源于上述每一个系统中的社会交往模式等。大环境系统可以看作是某个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一个蓝图。,33,生物生态化模型的定义特征,定义性特征涉及四个主要成分和他们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个人特征、情景、时间,34,1、过程。模型的核心。过程建构了包含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最近过程。最近过程随时间而起作用,是引起人类发展主要机制。,35,最近过程的显著特征:,1)、要发展必须活动; 2)、要有效必须在相当有规律的基础上经历很长时间; 3)发展有效的最近过程必须是双向的 4)最近过程不限于与人的相互作用,它还涉及与物体和象征的相互作用。对后者,为了使交互式相

15、互作用发生,在既时环境中的物体与象征必须能引起注意、探索、操纵、精心组织和想象的一种,36,5)强有力的调节因素影响最近过程在内容、动力、时间安排、方向、有效性方面发生变化。,37,2、个人特征,影响生命全程中最近过程的方向和动力的最影响力的因素。 个人特征包括三种类型: 1)倾向发展性生成倾向和发展性破坏倾向 2)个人资源 3)个人需要特征,38,3、情景,39,4、时间,1)微时间正在进行的最近过程情景中的连续性或不连续性 2)中时间指这些情景经过较长的时间间隔的周期性 3)宏时间在更广阔的社会中关注不段变化的预期和事件,40,案例,过程-人-环境模型的一个实例 关于低出生体重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41,研究者:Cicil Mary Drillien, 英国爱丁堡大学 被试:360名低出生体重儿(低于2000克) 方法:追踪研究 自变量:出生体重(人),儿童性别(人),儿童年龄(过程),母亲养育行为(环境),家庭社会阶层(环境),家庭收入(环境) 因变量:儿童对疾病的易感性,智力缺陷,多动症,过度依赖,怯懦,消极性,课堂表现,学习成绩,42,人 出生体重 性别,大环境 家庭社经地位 家庭收入,过程 年龄变化,小环境 母亲教养,发展结果疾病易感性,智力发展迟滞,多动症,过度依赖,怯懦,消极,学习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