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之止血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02195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急救之止血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创伤急救之止血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创伤急救之止血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创伤急救之止血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创伤急救之止血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伤急救之止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急救之止血(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创伤急救技术,如果说死亡和交税是人生逃脱不了的两件事,那么第三件事就是创伤了!美国著名创伤专家瓦尔特,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先抢后救 先重后轻 先急后缓 先近后远 先止血后包扎 先固定后搬运,外伤现场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治伤,止血要彻底 包扎要准确 固定要牢固 搬运要安全,应急救护四项技术,先救命、后治伤,目录,第一节 止 血,第二节 包 扎,第三节 固 定,第四节 搬 运,止 血,第一节:,一、概述,二、常用止血材料,三、止血的原则,四、常用止血方法,成人的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8%,大约每公斤体重有80毫升血液。 止血的目的:控制出血,保存有效的血容量,防止休克,挽救生命。 失血量的估

2、计:突然失血占20%(800毫升)左右时,可造成轻度休克失血2040%(8001600毫升)时,可造成中度休克失血4060%(1600毫升)以上时可造成重度休克,一、 概 述,失 血 症 状,面色苍白 、口 渴、冷汗淋漓、手足发凉 、 软弱无力、呼吸紧迫 、心慌气短。,脉快而弱以至摸不到,血压下降,表情淡漠,甚至神志不清。,出血类型:按部位分,外出血,内出血,出血的类别:1、 动 脉 出 血2、 静 脉 出 血 3、毛细血管出血,出 血 的 类 型,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搏动性涌出鲜红色的血液,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静脉出血: 持续向外溢出暗红色血液,血流较慢呈持续状,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毛细

3、血管:呈小点状的红色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 看不见明显的血管出血。,对 比,(一)制式材料 纱布、棉垫、绷带、三角巾、橡皮止血带、压脉止血带、止血钳等(二)就便的材料 手绢、毛巾、布条、围巾、纱巾、领带等,二、 止 血 材 料,检视伤势及检测生命迹象,警觉内出血之可能性。 除非怀疑骨折,否则尽可能抬高受伤部位。 受伤48小时内,可冷敷受伤处,但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每冷敷20分钟休息10分钟。 受伤部位抬高及冷敷通常合并其它止血法使用。 内出血不可揉搓,以免更多的微血管破裂,应该用冷敷,至于严重的内出血应在例行急救措施后尽快送医。 严重出血应于急救后尽快送医,并给予氧气及维持呼吸道通畅。 止血

4、带止血法应于其它止血法无法控制出血时才使用,三、 止血的原则,(1)擦挫伤若伤口干净以生理食盐水洗净周围皮肤,再以优碘消毒数分钟后重新以生理食盐水洗净,让伤口自然恢复,若仍出血则送医。 (2)擦挫伤若伤口有沙石泥,则以生理食盐水洗净,若仍有异物可以双氧水或沙威隆清洗后送医或直接送医。若离最后一剂破伤风疫苗超过五年,则需再打疫苗。 (3)伤口内有异物或油污染或出血不止,应立即送医。,轻微创伤处理,(4)伤口处置后,若仍有渗血或皮肤缺损,可以纱布覆盖或包扎。 (5)伤口若需换药时,以优碘消毒后应再以生理食盐水重新洗净,以避免碘色素沉积皮下。若有表皮缺损则可涂以药膏。 (6)伤口不再渗血后则不再涂药

5、或加覆盖物且避免衣物之直接摩擦,可使伤口恢复最快。 (7)疑有污染伤口处置后应使用抗生素数日以防伤口感染。,轻微创伤处理,四、 常用止血方法,适用于中等以上的动脉出血 用手指(拇指)或手掌压住出血血管(动脉)的近心端,使血管被压在附近的骨块上,从而中断血流,能有效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本法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不宜久用,(一)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动脉能使之最易止血的部位。人体受到创伤往往会引起出血,严重的出血可致生命危险。各类血管出血中以动脉出血危险性较大。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呈喷射状,并随心脏跳动而阵阵地向外射出。此时用手指压迫出血动脉作为应急措施,可使出血暂时停止。动脉血流方

6、向是离心的,因此要在伤口近心脏的一端压迫动脉以阻断血源。压迫动脉应选择该动脉下方接近骨的部位,用力压向下方的骨面以闭合血管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全身主要动脉分布部位,颈动脉,供应脑的动脉,肱动脉,上肢的主干动脉,股动脉,下肢的主干动脉,直接指压法 :直接压迫伤口,适用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但对动脉出血效果不是很好间接指压法:间接压迫动脉,使血管腔闭塞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动脉出血,指压止血法操作要点,准确掌握动脉压迫点 压迫力度要适中,以伤口不出血为准 压迫1015分钟,仅是短暂急救止血 保持伤处肢体抬高,1、颞浅动脉止血法,用于头顶部,头皮前区,头皮后区及颞部动脉出血 一只手托住伤者后

7、脑,另一手四指托住伤者下颊,拇指按住耳骨下(耳平前1.5公分凹陷处,可以一起按压,但不能超过15分钟),同侧外耳门上方,颧弓根部,用拇指或食指压向下颌关节,2.颌外动脉止血法,腮部及颜面部的出血颌外动脉一只手托住伤者后脑,另一手四指托住伤者下颊,拇指在下额骨处约半寸凹陷处按住,(可以两边一起按住,但不可超过15分钟),下颌角前约半寸的凹陷处,一侧头面部出血用拇指按压颈总动脉,其余四指放在颈后(注意:严禁同时按迫,按压时不可超过一分钟),3.颈动脉止血法,气管与同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甲状软骨下方外侧,适用于腋窝,肩部及上肢出血 止血点:在锁骨上缘中点凹下处,用拇指将动脉向下压边,其余四指放在颈后。

8、 按压不可超过十五分钟,4.锁骨下动脉止血法,同侧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窝处,压向后下方第一肋骨面,一手将患肢抬高,另一手拇指将上臂内侧的肱动脉向肱骨方向压迫,或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处的搏动点,5.肱动脉止血法,手部出血互救时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胸襟横纹稍上处,内外侧(尺、桡动脉)各有一搏动点,6.尺、桡动脉止血法,手指大出血 用拇指和示指分别压迫手指两侧的指动脉,阻断血流。,7.指动脉止血法,大腿以下出血 自救用双拇指重迭用力压迫大腿上端腹没沟中点稍下方股动脉搏动处,8.股动脉止血法,下肢出血时,病人卧位,伤肢高于心脏,抬高伤肢,适用于小腿以下严重出血 在窝中部较深入处摸到

9、腘动脉膊动之后,用拇指向窝深部压迫 注意:按压不可超过15分钟,9.腘动脉止血法,足部出血 用两手指或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部近踝关节处的足背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10.足背、胫后动脉止血法,用于静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出血时 方法: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然后用纱布、绵垫放在无菌敷料上,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 包扎时松紧要适宜 既能止血,又不阻断肢体的血流为准,(二)加压包扎止血法,1.覆盖物要清洁,最好消毒 2.覆盖物厚度要足够 3.覆盖面积超出伤口510CM 4.加压包扎,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要点,先用镊子夹住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一块纱布止不住出血,可再加纱布,最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绕

10、颈部至对侧臂根部包扎固定。适用于颈部和臀部较大而深的伤口。,(三)填塞止血法,四肢动脉受伤大量出血,直接加压法及止血点止血法都不能止血 出血将危及生命时,才可使用止血带止血 注意: 稍有疏失,易造成肢体的残废,使用时必须有急救员或医师在旁照顾。,(四)止血带止血法,因为止血带可能存在副作用,而且很难正确使用,所以在直接压迫无效或无法直接压迫,而且急救者接受过正确使用止血带的培训时,才建议使用止血带,控制肢体出血。 理由:在战场上已大量使用止血带控制出血,所以如果在适当环境下使用并进行适当的培训则一定会起作用。 一般,止血带的有效性部分地取决于止血带的类型,专门设计的止血带比临时准备的效果好。,

11、止血带止血,(摘自2010心肺复苏指南),布条止血带,橡皮管(带),气压止血带,气压止血带,卡式止血带,气压止血带,1.止血带种类,在肢体的恰当部位如股部的中下1/3、上臂的中下1/3,用纱布、棉布或毛巾、衣服等物作为衬垫后再上止血带。用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摾持止血带的头端,将长的尾端绕肢体一圈后压住头端,再绕肢体一圈,然后用左手食指、中指夹住尾端后,将尾端从止血带下拉过,由另一缘牵出,系成一个活结,2.橡皮止血带止血法,1、在肢体上绕两圈,2、先打一个结,在上面放一个止血棒,3、然后再打一个方形结固定,4、将止血棒转紧,使血流停止,5、固定止血棒,6、注明详细的使用时间,3.布条止血带止血法

12、,结扎止血带的时间:应越短越好,一般不应超过1h,最长不宜超过3h;若必须延长,则应每隔1h左右放松1-2 min,放松期间在伤口近心端局部加压止血 标记:使用止血带必须在患者的体表做出明显的标记,注明伤情和使用止血带的原因和时间,并严格交接班 衬垫:为避免损伤皮肤,止血带不能直接与皮肤接触,必须用纱布等物做衬垫,并需平整,避免有皱褶,4.注意事项,松紧度:上止血带的松紧要合适,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原则。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造成软组织的损伤 部位:扎止血带应在伤口的近心端,并尽可能靠近伤口。上肢为上臂上1/3,下肢为股中、下1/3交界处 解除止血带:要在输液、输血和准备好有效的止血手段后缓慢松开止血带,切忌突然完全松开,并应观察是否还有出血,4.注意事项,止血方法优先使用顺序,直接加壓止血法,抬高傷肢止血法,止血點止血法,最后万不得已,才用止血带止血法强烈建议不要用.,1,2,3,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