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49886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瑞脑销金兽:(2)佳节又重阳:(3)有暗香盈袖:(4)凄凄惨惨戚戚:(5)乍暖还寒时候:(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1)一种香料。(2)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3)充满。(4)寒冷萧条。(5)刚觉得有点儿暖 和却又冷了起来。(6)光景,情形。2.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 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 和;“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和。宋代最著 名的女词人是,她著有词集。 “寻寻觅觅, ,”是她的词作中的名句。答

2、案:词 周邦彦 姜夔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 漱玉词 冷冷清清 凄凄惨 惨戚戚 声声慢3.李清照,号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女词人。著名学 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 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金石。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 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 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 ”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内容缺乏深意。后期作品多抒发的身世之感,寄寓 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答案:易安 南宋 赵明诚 诗 词 书画 别是一家 闺情相思 孤寂凄 凉4.

3、李清照诗词中的名句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只恐双 溪舴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解析:是李清照词中的,是柳永词中的。答案:5.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 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无穷;第三,情 感表现形象而富有美感。答案:李清照 易安 内心 韵味 具体 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2 1. 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 ) A.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采菊东篱

4、下,悠然见南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绿树村西合,青山郭外斜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元嘉草草,封锒居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2.下面词牌名、作者名全对的一组是:(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A.水调歌头 毛泽东 雨霖铃

5、 苏 轼 清平乐 李清照 扬州慢 柳 永 忆江南 张志和 西江月 范仲淹 B.沁园春 柳亚子 扬州慢 柳 永 如梦令 张志和 雨霖铃 姜 夔 渔歌子 白居易 浣溪沙 辛弃疾 C.念奴娇 郭沫若 水调歌头 李清照 清平乐 辛弃疾 西江月 苏 轼 渔家傲 范仲淹 浣溪沙 张志和 D.沁园春 毛泽东 雨霖铃 柳 永 如梦令 李清照 扬州慢 姜 夔 渔歌子 张志和 西江月 辛弃疾 3.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词人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 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

6、漂流在遥远浩渺江面,更不舍分离。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 开情人。 4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 。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_” 。 5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 ,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 ,枕卧的席 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

7、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 “独上兰舟” ,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 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 ,投向排 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 ,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 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 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 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 “眉头”与“心头”相对, “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 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

8、所造成心理上的起 伏有多么急剧。 6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 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 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 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 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2.D 3D 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5B 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