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个假想敌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4439255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四个假想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四个假想敌(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四个假想敌,余光中,余光中小传,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

2、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余光中母子,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着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1998

3、,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1999,71岁,傅孟丽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

4、邀访湘,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三、唐君毅、钱穆等十人为“中大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

5、,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007年,79岁,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余光中创作历程 (一) 创作的开端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 诗风转变的轨迹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6、。,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

7、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

8、锻字炼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阅读课文 提问: 1、美文中的四个假想敌是什么? 2、如何构思行文的? 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美文特色:幽默的小品文,课文欣赏,我的四个假想敌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最初收入作者的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从类型上看,本文属于“学者散文”或者“智性散文”。尽管本文的亲情题材并不新鲜,可是在学贯中西的作者笔下,却极具情趣,将人之常情“雅化”、“陌生化”

9、了,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冲击力。,本文精细地自剖了一个父亲的微妙、矛盾的心态,充分渲染和发挥了一种“人人心中有”却“个个笔下无”的人生况味。在父亲的眼里,女儿就是自己心爱的宝贝。父亲舍不得女儿们一个个离开自己,嫁为人妇。但是,女儿们的终身大事,又是他无法阻拦也不应该阻拦的。 女儿的男友正蠢蠢欲动地准备从父亲手里要夺走女儿,妻子又往往充当女儿的顾问,这样的里应外合,使得慈祥的老父亲感受到难以言喻的孤单落寞。“我像是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四个假想敌),偶尔路过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跟绊你一跤!”,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审

10、美快感支配着我们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慈祥、和善、睿智的白发长者娓娓道来的情形。这种审美快感首先来自作者别开生面的比喻。为了准确地表达他的复杂心绪,他创造了一个核心意象假想敌。将自己未来的女婿比作假想敌,在古今中外恐怕都很少见,可是余光中却别出机杼运用了这样一种新鲜生动的说法。从这个意象出发,种种想象、种种描述、种种议论,全都自然而然地涌现、生发。“位居要冲”、“腹背受敌”、“信箱被袭”、“电话中弹”等等别出心裁的叙述和描写,便丝毫不显得生硬、做作。值得注意的是,军事术语和提法的运用,在本文之中是非常突出的。余光中一向善于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借用名词、术语,充实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增强

11、语言的“密度”和“弹性”,这在其他作家那里是不多见的。,余光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锤炼功夫,也是使读者产生审美快感的原因之一。余光中早年以诗人名世,语言的推敲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文笔圆熟明快,文势跌宕迂回。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妙语连珠的比喻遍布文中,如“战争”、“内奸”、“开门揖盗”、“机密要件”等等,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不入俗流,让人感到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赏心悦目。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现代作家钱钟书。词汇丰富,是余光中散文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他运用的词语,涵盖范围甚广,涉及古今中外。这在本文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太空舱”、“急冻术”、“脑震荡”、“魔杖”、“地下工作者”、“落弹点”、“敌情”

12、、“健儿”、“昏君”等等。,我的四个假想敌,作者的四个假想敌就是他的四个未来女婿,通过这篇幽默的小品文,作者将一个作为四个已经长大了的女儿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却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有其特色地表现出来。 语言的灵活运用,对汉语的把握是余光中先生的擅长。他曾经说过:“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文化各殊的语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在这文章里,词汇也是很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古今中外。如“太空舱”“急冻术”“脑震荡”“魔杖”“蟠地”“内奸”“地下工作者”“落弹点”“敌情”“健儿”“昏君”等等,这些词汇无论纵向上,还是横向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它们的覆盖

13、范围是很广的,让我们的思绪跟随他的词汇驰骋在广袤的汉语平原上,在这里,我们饱受了语汇的丰富多彩。,有人说,“捕捉感官经验的途径因人而异:有人用白描,有人用比喻。”在本文中,作者是通过比喻将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我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这个父亲的感受。如“我像是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四个假想敌),偶尔路过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跟绊你一跤!”作者自己是果树,小子们都只是一个过路人而已,然而自己辛苦得来的果实却要被小子们轻易地摘去了,这相信也是天底下众多父亲的感受。“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

14、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是的,如果女儿不投入别人的怀抱,那小子又耐得了他什么何呢?但是我们读者是否想到了,他不也是做过小子的角色的人吗?那他那时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他又把他的这种角色转变的感受通过另外一个比喻告诉了我们。“当初我自己结婚,也不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是讨厌汽车,开车时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对于同一人,角色转变了,他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了,就如他的比喻所说的那样。在这些比喻独到、适当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了他这个作为四个已经成

15、年了的女儿的父亲的感受,相信读者们也相信,这些也都是大多数的父亲的感觉、心声,这里都由余光中先生通过比喻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当然,这是一篇幽默的小品文,所以就少不了幽默的因素在里面。在这朴素而又丰富的语言中,当我们低头默读的时候,我们时而也要发出一声理解的、会心的笑声。如“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喂,告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来。”“信箱被袭,只如战争的默片,还不打紧。其实我宁可多情的少年勤写情书,那样至少可以练习作文,不致在视听教育的时代荒废了中文。”“先下手为强,这件

16、事,该乘那四个假想敌还在襁褓的时候,就予以解决的。,至少美国诗人纳许()劝我们如此。他在一首妙诗由女婴之父来唱的歌之中,说他生了女儿吉儿之后,惴惴不安,感到不知什么地方正有个男婴也在长大,现在虽然还浑浑噩噩,口吐白沫,却注定将来会抢走他的吉儿。于是做父亲的每次在公园里看见婴儿车中的男婴,都不由神色一变,暗暗想:会不会是这家伙? 想着想着,他杀机陡萌,便要解开那男婴身上的别针,朝他的爽身粉里撒胡椒粉,把盐撒进他的奶瓶,把沙撒进他的菠菜汁,再扔头优游的鳄鱼到他的婴儿车里陪他游戏,逼他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而去,去娶别人的女儿。”这些幽默的话语中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发声一笑了。,季羡林说过:“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感情也是表露的淋漓尽致的,在上面的比喻,幽默的语句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感情,其中他还说“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一个父亲与女儿的感情要算是童年的时候是最真挚的,作者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的,也体现了他对于女儿的感情,他愿意女儿永远都是小女孩,这样她们就永远都属于他了。其实这也是很多父亲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