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35285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談《水經注》卷七、八,濟水的幾點看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歷史地理典籍:歷史地理典籍:水經注水經注研讀會研讀會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16:00-18:00地點: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地點: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 B1 研討室研討室主題:讀主題:讀水經注水經注卷七、八卷七、八濟水濟水的幾點心得與看法的幾點心得與看法導讀者:曾賢熙導讀者:曾賢熙一、地理觀點:一、地理觀點:(一一)地形及流向:濟水發源於王屋山,流經之地多為起伏平緩的黃淮平原,地形及流向:濟水發源於王屋山,流經之地多為起伏平緩的黃淮平原, 先入河、合流,至成臯出黃河東流,至定陶,東北流,經乘氏縣分為先入河、合流,至成臯出黃河東流,至定陶,東北

2、流,經乘氏縣分為 二:二: 一東北流,入鉅野澤,出澤東北流入海;一東南流,會泗水,入於淮。一東北流,入鉅野澤,出澤東北流入海;一東南流,會泗水,入於淮。水東出成臯後,沿途雖不少支流匯入,因地勢平坦,加上此區長期的水東出成臯後,沿途雖不少支流匯入,因地勢平坦,加上此區長期的 水水 利開發,各支流所串連之水道、渠名,注文中皆詳列靡遺。濟水分為利開發,各支流所串連之水道、渠名,注文中皆詳列靡遺。濟水分為二二 之後,多條河流與之並行或混入,東南行之濟水且與泗水合流,實由之後,多條河流與之並行或混入,東南行之濟水且與泗水合流,實由 於於 此區地勢低窪所致。此區地勢低窪所致。(二二)黃河氾濫及改道:黃河雖

3、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其哺育大地之利與洪水黃河氾濫及改道:黃河雖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其哺育大地之利與洪水 氾濫之害,讓華夏民族又愛又怕。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奔氾濫之害,讓華夏民族又愛又怕。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奔 騰而下,經潼關東轉,進入平緩的黃淮平原,流速驟減造成河床泥沙淤騰而下,經潼關東轉,進入平緩的黃淮平原,流速驟減造成河床泥沙淤 積,日積月累河道墊高,黃河在中國歷史上多次改道積,日積月累河道墊高,黃河在中國歷史上多次改道(見附錄見附錄 1),除政,除政 局混亂、水利失修外,與此區低平地形及自然條件有密切關連。局混亂、水利失修外,與此區低平地形及自然條件有密切關連。二、史

4、料價值:二、史料價值:酈道元幼年隨做刺史的父親在青州住過多年,成年後在首都平城洛酈道元幼年隨做刺史的父親在青州住過多年,成年後在首都平城洛2陽做京官,又到冀州、魯陽郡、東荊州等地做地方官,有機會實際踏勘陽做京官,又到冀州、魯陽郡、東荊州等地做地方官,有機會實際踏勘 過大部分的中原地區,故所見所聞最真,酈注過大部分的中原地區,故所見所聞最真,酈注水經水經正如他在自序中正如他在自序中 所說,凡所到之處,都所說,凡所到之處,都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 緝而綴之。緝而綴之。 其所載歷史典故除對照古籍,亦訪諸當地父老。以水道記其所載歷史典故除對

5、照古籍,亦訪諸當地父老。以水道記 載言,其數量至多,因自然與人為因素,遂至後世無可考;以古蹟紀錄載言,其數量至多,因自然與人為因素,遂至後世無可考;以古蹟紀錄 言,濟水流經之地,恰是華夏文明最輝煌的地區,留下的古蹟、塚墓特言,濟水流經之地,恰是華夏文明最輝煌的地區,留下的古蹟、塚墓特 別豐富,在水經注文中皆留下記錄,從考古發掘的角度看,注文為不可別豐富,在水經注文中皆留下記錄,從考古發掘的角度看,注文為不可 多得之寶貴線索。多得之寶貴線索。三、保存了散佚資料:三、保存了散佚資料:酈道元撰寫酈道元撰寫水經注水經注 ,搜集大量資料,注文中引用的文獻達,搜集大量資料,注文中引用的文獻達 470 餘餘

6、 種,金石碑刻達種,金石碑刻達 350 餘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志、歌謠、餘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志、歌謠、 諺語等,大部分已散佚,由於他的引用方保存至今。在濟水注中所引用諺語等,大部分已散佚,由於他的引用方保存至今。在濟水注中所引用 的文獻多達的文獻多達 30 餘種,餘種,施蟄存,從施蟄存,從水經注碑錄水經注碑錄卷二卷二注文資料中注文資料中,輯錄,輯錄 十七條碑名,均加案語或考證,有助於十七條碑名,均加案語或考證,有助於古籍校讀,相互考證,相互發明。古籍校讀,相互考證,相互發明。四、四、GIS 的運用構想:的運用構想:根據注文中引用古籍所載之水道、渠名、城池、古蹟、塚墓資

7、料,依根據注文中引用古籍所載之水道、渠名、城池、古蹟、塚墓資料,依 其時代,在新式地圖上運用其時代,在新式地圖上運用 GIS 與影像重疊的技術重新定位,繪製黃淮平與影像重疊的技術重新定位,繪製黃淮平 原上各水系流佈圖、古史中各國疆域變遷圖、大一統時期行政區劃、郡縣原上各水系流佈圖、古史中各國疆域變遷圖、大一統時期行政區劃、郡縣 廢置、遷徙詳圖,藉此,可清楚解讀黃淮平原自然與人文的歷史演變。廢置、遷徙詳圖,藉此,可清楚解讀黃淮平原自然與人文的歷史演變。附錄附錄 1.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歷史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歷史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歷史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歷史 據歷史記載自周定王五年(公元據歷史記載自周定王五

8、年(公元 602 年)以來,黃河缺口、氾濫達年)以來,黃河缺口、氾濫達 1500 多次,較大的決口和改道有多次,較大的決口和改道有 26 次,重要的決口和改道有次,重要的決口和改道有 7 次。次。(見表見表 4.1)。 有史記載的最早黃河故道為公元前有史記載的最早黃河故道為公元前 602 年以前的禹河故道,其流路主年以前的禹河故道,其流路主 要位於太行山以東,現在在內黃縣以南仍能看得見它的遺跡,以北被漳河、要位於太行山以東,現在在內黃縣以南仍能看得見它的遺跡,以北被漳河、 滹沱河的洪積扇所掩埋。滹沱河的洪積扇所掩埋。自周定王五年,黃河自宿胥口自周定王五年,黃河自宿胥口(今滑縣東北今滑縣東北)決

9、口改道,在南樂縣決口改道,在南樂縣 以北以北 分為兩股,一股沿東北方向行河,經大名、冠縣、臨清、平原、滄州等地,分為兩股,一股沿東北方向行河,經大名、冠縣、臨清、平原、滄州等地,3於黃驊注入渤海;另一股偏東,沿漯水至山東濱縣一帶入渤海。於黃驊注入渤海;另一股偏東,沿漯水至山東濱縣一帶入渤海。 漢文帝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公元前 168 年年),黃河於酸棗決口,曾一度由泗水流入淮,黃河於酸棗決口,曾一度由泗水流入淮 河。河。 漢武帝元光三年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公元前 132 年年),黃河又於濮陽瓠子堤決口,河水向東,黃河又於濮陽瓠子堤決口,河水向東 南流經山東巨野,再次注入淮河達南流經山東

10、巨野,再次注入淮河達 23 年之久,元封二年年之久,元封二年(公元前公元前 109 年年), 才堵合決口。從這以後,黃河基本上是往北流,並在館陶以北決口,分出才堵合決口。從這以後,黃河基本上是往北流,並在館陶以北決口,分出 一條屯氏河,與幹流並流近一條屯氏河,與幹流並流近 70 多年。多年。漢元帝永光五年漢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公元前 39 年年),靈縣鳴犢決口,黃河又向北分出一支,靈縣鳴犢決口,黃河又向北分出一支 汊河叫鳴犢河,這時屯氏河已斷流,由黃河幹流和鳴犢河並行往東北方向汊河叫鳴犢河,這時屯氏河已斷流,由黃河幹流和鳴犢河並行往東北方向 流。洪嘉四年流。洪嘉四年(公元前公元前 17 年年)

11、,在清河、信都一帶常決口泛濫,尤其是館陶,在清河、信都一帶常決口泛濫,尤其是館陶 以下河段,到處決口泛濫,不可收拾。以下河段,到處決口泛濫,不可收拾。 西漢末年,王莽建國三年西漢末年,王莽建國三年(公元公元 11 年年),黃河又在魏郡,黃河又在魏郡(今濮陽今濮陽)決口,發決口,發 生一次較大改道,黃河幹流經漯水故道入海,河道位置又向東遷移。東漢生一次較大改道,黃河幹流經漯水故道入海,河道位置又向東遷移。東漢 永平十三年永平十三年(公元公元 70 年年),王景治河成功,黃河從此穩定了,王景治河成功,黃河從此穩定了 600 多年,直到多年,直到 宋朝。宋朝。 宋慶曆八年宋慶曆八年(公元公元 104

12、8 年年),黃河在商胡,黃河在商胡(今濮陽東今濮陽東)決口北流,幹流發生決口北流,幹流發生 了一次較大改道,主河道又往西北移回來,基本流路自南樂往北,經館陶、了一次較大改道,主河道又往西北移回來,基本流路自南樂往北,經館陶、 棗強、青縣等一線人海。商胡改道後的棗強、青縣等一線人海。商胡改道後的 7080 年間,黃河經常泛濫改道,年間,黃河經常泛濫改道, 北流和東流經常交替進行。改道後的流路,恰好在原禹河故道和西漢河、北流和東流經常交替進行。改道後的流路,恰好在原禹河故道和西漢河、 西漢河和東漢河之間的河問窪地北流和東流。西漢河和東漢河之間的河問窪地北流和東流。 自公元前自公元前 602 年以來

13、,黃河除兩次南流入淮的少數年份外,基本上都年以來,黃河除兩次南流入淮的少數年份外,基本上都 在今黃河以北行河,流路多在漳河以東,現黃河河道以西,東西擺動。在今黃河以北行河,流路多在漳河以東,現黃河河道以西,東西擺動。南宋建炎二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公元 1128 年年),為了阻止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在延,為了阻止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在延 津縣一帶決開黃河,使黃河向南流人泗水並注淮河,自此結束了黃河北流津縣一帶決開黃河,使黃河向南流人泗水並注淮河,自此結束了黃河北流 的局面。因此,自公元的局面。因此,自公元 1128 年至清咸豐五年的年至清咸豐五年的 700 多年時間,黃河基本都多年時間,黃河

14、基本都 在今黃河以南運行,經淮河入黃海。在這期間,黃河經常泛濫,改道頻繁,在今黃河以南運行,經淮河入黃海。在這期間,黃河經常泛濫,改道頻繁, 常形成多股並流的局面,使魯西、豫東、皖北和蘇北廣大地區成為河網縱常形成多股並流的局面,使魯西、豫東、皖北和蘇北廣大地區成為河網縱 橫的黃泛區;到明朝嘉靖三十七年橫的黃泛區;到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公元公元 1558 年年)河道分支竟達河道分支竟達 11 支之多。支之多。 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萬恭、潘季馴在黃河幹流兩岸大規模修築堤壩,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萬恭、潘季馴在黃河幹流兩岸大規模修築堤壩, 約束水流,強調約束水流,強調“束水攻沙束水攻沙” ,多股分流

15、的局面才得以扼制。此後到咸豐五,多股分流的局面才得以扼制。此後到咸豐五 年,黃河經歷了年,黃河經歷了 200 多年獨流入淮的穩定時期。多年獨流入淮的穩定時期。咸豐五年咸豐五年(公元公元 1855 年年),黃河幹流在東壩頭的銅瓦廂決口,先流向西,黃河幹流在東壩頭的銅瓦廂決口,先流向西 北經封丘、拜符,再轉向東北方向,分為南北兩股,北股經長埡、濮陽,北經封丘、拜符,再轉向東北方向,分為南北兩股,北股經長埡、濮陽, 南股走曹縣、單縣,兩股於張秋匯合,穿過運河,至魚山匯入大清河,於南股走曹縣、單縣,兩股於張秋匯合,穿過運河,至魚山匯入大清河,於 利津人渤海。銅瓦廂決口後,黃河幹流何去何從,清朝政府內部

16、意見分歧,利津人渤海。銅瓦廂決口後,黃河幹流何去何從,清朝政府內部意見分歧, 治河方案遲遲不能出台,致使黃河在決口後的治河方案遲遲不能出台,致使黃河在決口後的 20 多年裡,在河南、河北、多年裡,在河南、河北、 山東三省境內肆意泛濫,連年水災。直到同治末年才開始修築堤防,到光山東三省境內肆意泛濫,連年水災。直到同治末年才開始修築堤防,到光 緒十年緒十年(公元公元 1884 年年),堤防才全面建成。此後,黃河雖然仍不斷有泛濫,堤防才全面建成。此後,黃河雖然仍不斷有泛濫,4但始終保持自山東獨流入海的局面。但始終保持自山東獨流入海的局面。 (見張宗祜,(見張宗祜,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 與黃土高原與黃土高原 ,牛頓出版公司,牛頓出版公司,2001 年年 4 月,頁月,頁 129-133。 )5出處:張宗祜,出處:張宗祜,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與黃土高原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與黃土高原 ,牛頓出版公司,牛頓出版公司, 2001 年年 4 月,頁月,頁 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