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4257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042008 年)二六年十一月1目 录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1(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2(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2 (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3(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3二、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二、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4(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4(二)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5三、动物

2、防疫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6(一)指导思想.6(二)建设目标.6(三)建设原则.7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总体框架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总体框架7(一)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8(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8(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系统.9(四)兽药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系统.9(五)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系统.10(六)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系统.10五、动物防疫体系重点建设项目与布局五、动物防疫体系重点建设项目与布局102(一)中央和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10(二)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1(三)检疫监督设施建设.11(四)兽药质量监

3、察及残留监控设施建设.12(五)国家动物防疫技术支撑项目.13(六)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改造.14六、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步骤六、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步骤14(一)第一阶段,20042005 年 .14(二)第二阶段,20062008 年 .15七、投资测算与资金来源七、投资测算与资金来源15(一)总投资及构成.15(二)资金筹措方案.16八、投资效益分析八、投资效益分析16(一)社会效益.16(二)经济效益.17(三)生态效益.17九、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九、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17(一)修订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17(二)加快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17(三)建设高素质防疫队伍.

4、18(四)落实防疫工作经费.18(五)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18(六)推进饲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 19(七)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191前 言建设和完善我国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是实现我国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率不断提高,养殖密度和流通半径不断加大,境内外动物及其产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某些重大动物疫病呈大范围流行态势。2004 年预防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实践,暴露出我国目前的动物防疫体系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尽快加以健

5、全和完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兽药管理条例、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务院第 39 次常务会议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鉴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及防疫队伍建设等内容已列入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 号),本规划侧重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涵盖陆生和水生动物防疫,以及国内检疫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为 2004-200年。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

6、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我国作为养殖大国,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长期存在的动物炭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动物,2005 年我国首次出现了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近年来,国际上又发现艾博拉病、疯牛病、莱姆病,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现代社会人与动物之间距离的不断缩小,使动物疫病向人间扩展的2可能性增加。人畜共患病不仅给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随着动物养殖过程中兽药的广泛应用,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问题日渐突

7、出,抗生素类药物残留超标率居高不下,同样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快我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给养殖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全国 36 种重点动物疫病每年导致生猪发病 1160 万头、牛发病 45.3万头、禽发病 5.3 亿只。水生动物发病率约 18%,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损失近 400 亿元,相当于养殖业总产值增量的 60%左右。我国养殖业正处在一个从量到

8、质转换的重要时期,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加快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养殖业收入增长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0%以上,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养殖业是增加农村就业门路的现实途径,目前全国从事养殖业的劳动力超过1亿人。2004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使养殖农户、加工贸易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初步估计,全国农户减收达80亿元,企业减少销售收入200亿元,减少就业岗位上百万个。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养殖业的疫病风险,对于促进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9、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3需要我国畜禽水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但畜产品出口不足产量的 1%,水产品出口不足产量的 5%。主要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动物疫病。根据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要求,没有 15 种 A 类动物疫病的国家可禁止从尚未消除以上疫病的国家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而我国目前尚有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等 6-7 种一类动物疫病(我国一类动物疫病大体相当于国际 A 类动物疫病,二、三类动物疫病大体分别相当于国际 B 类、C 类动物疫病)没有得到消灭或有效控制,直接影响到我国动物产品的出口。二是兽药残留超标。近几年,我国

10、出口欧盟、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动物产品,多次被检出兽药残留超标,导致动物产品出口屡屡受阻,并已影响到我国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声誉。因受动物疫病影响,2004 年我国肉类、禽蛋出口量比 2003 年下降 10%以上,其中活畜禽类产品出口下降 47.6%。此外,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因氯霉素等残留超标,曾被欧盟等国禁止进口,国内相关企业蒙受巨大损失,2002 年以来仅水产品直接损失累计达10 亿美元。建设动物防疫体系,有效控制 A 类动物疫病及兽药残留,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野生动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11、部分,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不少野生动物自身携带病毒,容易导致野生动物种群出现重大疫病,造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平衡,也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同时,由于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较为薄弱,在涉及共同承担防控源自野生动物疫情的国际义务时,一些国际组织或机构借此对我国相关工作进行蓄意攻击,对我国国际声誉和对外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加强动物防疫4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维护生态平衡和我国国际形象。二、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相当一个时期内,由于养殖业生产规模较小,商品率不高,基础

12、设施落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动物防疫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 1998 年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的投入显著增加。1998-2003 年,中央累计投入近 27 亿元,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家一级,投资建设了一批动物防疫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中心、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国家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国家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2 个)、国家外来病诊断实验室(3 个)、国家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国家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兽药残留研究中心和

13、兽药安全评价中心等。改造了 4 个动物疫苗生产厂。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在全国 421 个一类、二类开放口岸和进出口贸易集中地区设立了 618 个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设了 56 个重点实验室和一部分区域性中心实验室、4 个国家进境动物隔离检疫场和 2 个动物疫情信息和预警中心。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约 75的中央投资用于建设省、地、县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省级疫情测报中心、304 个动物疫情测报站和 146 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初步形成了全国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建设了四川盆地、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吉林松辽平原和海南岛等 5 个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在 15 个畜产品主产省建设了动物疫病监

14、测、诊断、检疫、监督等基础设施。在西部 12 个省(区)建设5了动物防疫和冷链设施。全国建设了 12 个省级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检测中心。此外,全国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6 处,鸟类环志中心(站)66 处。(二)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基础薄弱。一是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定位不清,体制不顺,设施落后;二是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 50。三是全国约 30的县级畜牧兽医机构缺少必要的预防、诊断、检疫和监测手段,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其余县级机构由于基础设施标准低,有相当部分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四是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工资和日常业务工作经费保障度低。2.应急

15、反应机制不完善。一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测报方式、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采集点少、信息量小。疫情报告统计周期长,时效性差,不能及时反映动物疫情动态,难以对重大动物疫病做出早期预警预报,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预警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隔离、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动物疫情快速处理设施设备明显不足。三是我国动物防疫指挥调度、疫病诊断、扑灭控制等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疫区动物扑杀评估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不能快速组织动员人力财力物力,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扑灭疫情。四是缺乏部门、地区间有效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协调机制,联防联控难以落实。五是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动物

16、疫情的需要。3.防疫监督及屏障设施不健全。各级防疫监督机构缺乏必要的执法监督手段,防疫、检疫、监督工作力度不够。动物产品主产区省际间防疫监督检查站数量不足,缺乏必要的检查手段和消毒设施设备。出入境动物检疫能力不适应进出口管理需要,查验、隔离、消毒、处理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4.动物防疫技术手段落后。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动物疫病诊6断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普遍较低,装备不配套,难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离、监测等实验工作。一些县级实验室缺乏必要的二、三类疫病临床诊断设备和诊断试剂。兽药质量监察、兽药残留监控与安全评价等方面的设备落后,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尚未达到 GMP 标准。5.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一是监测站点布设严重不足,存在诸多监测盲区。二是监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监测设备少,难以满足监测需要。三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监测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四是监测工作经费缺乏,队伍素质亟待提高。6.动物防疫法律体系不健全。自 1998 年动物防疫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