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4417148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第一首 赠从弟(其二) 刘桢,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yng)玚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

2、性!,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 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名句赏析,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

3、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情感提升,第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王勃(650676) ,字子安,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gu)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

4、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 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 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 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 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 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 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

5、 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 ,对仗工稳 。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 脱 。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诗人以朴实、 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情感提升,第三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武后时官麟台正字,迁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边塞。圣历初,辞官归里,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为诗首倡汉魏风骨,力矫齐梁靡丽,五古风格高峻,寄兴遥深,五律亦有佳作。,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武

6、为人轻率,缺乏智谋。陈子昂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一腔悲愤,无从宣泄。登黄金台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象燕昭王一类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 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 还没有出现。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得让人落泪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

7、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跃然纸上!,名句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 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情感提升,第四首 终南别业 王维,王维 (约692

8、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wng)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中年以后厌弃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去欣赏那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白云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谈

9、笑,毫无拘束,竟忘了回去的时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一联已透露出作者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名句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已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坐了下来。这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现。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若揭了。,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

10、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情感提升,第五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天宝初,应诏赴长安 ,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的特殊礼遇。 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李云:是李白的族叔。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李云为官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写作背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11、;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像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

12、摆弄扁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弃”字,刻划出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大志,但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 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名句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第一句为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 “举杯”的目的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 肠 ,不但不能“消愁”,反而激起更多的愁绪。这两句极 富于哲理,表明诗人虽然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严格制约,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实的纷扰。,诗

13、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情感提升,第六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作者简介,这首小诗是写给水

14、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相关知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译文,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

15、色。远远望去,隐有绿意;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名句赏析,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艺术提升,第七首 无 题李商隐,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xng)阳(今郑州荥阳)。,作者简介,无 题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见时难别

16、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译文,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名句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