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4415564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认定与绩效考核指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2011年10月,主要内容,一、对科技平台建设的认识 二、科技平台的认定与绩效考核 三、科技计划资源汇交,一、对科技平台建设的认识,(一)科技平台的定义 (二)科技平台的内涵 (三)科技平台建设特点 (四)科技平台建设应把握好的关键点 (五)科技平台建设要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科技平台的定义科技平台是以资源为基础、以政策机制为纽带所形成的物理上合理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网络化支撑环境。(自己认识)科技平台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二)科技平台的内涵整合 平台建设的主线共享 平台建

2、设的核心机制 平台建设的关键效益 平台建设服务目的,(三)平台建设特点系统性资源系统整合、平台之间有机联系; 复杂性在不改变现行体制前提下,对优化科技资源配 置进行的一种有意义探索和尝试,必然与现行体 制发生不同程度摩擦、碰撞和矛盾; 连续性从资源整合到运行服务,从平台认定到绩效考 核,说明平台建设不是项目,而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四)平台建设应把握好以下关键点一是要把握不同资源类型的特点和规律不同资源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规律,要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管理模式、共享服务模式。二是要把握不同载体的特点和作用平台载体(建设单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承担单位,载体的多样性决定着目标任务、管理机制和运行

3、模式的不同。,三是把握好资源整合的主线资源整合主要是对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与深度挖掘, 在整合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增量资源。理清三个关系: 平台建设与科技计划的关系 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关系 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关系,(五)平台建设要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摸清需求:了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摸清家底:针对需求,调查资源现状三是明确机制:确立适合自身平台发展的机制与体制四是以用为主:强化平台的运行服务,提高科技 资源利用效率。,深入理解平台内涵与特点,把握好平台发展的关键点,聚焦平台重点建设工作,是做好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

4、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对科技平台工作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二、国家科技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一)背景 (二)主要思路 (三)认定指标与绩效考核指标制定原则 (四)平台认定指标的主要内容 (五)平台绩效考核指标的主要内容 (六)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工作考虑,(一)背景 “十一五”期间平台专项支持43个平台建设项目; 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启动建设了一批科技平台 2008年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完成验收; 2009年科技平台开展了开放共享评议工作(25个);标志着平台由边建设,边运行向边运行,边建设转变;

5、 对外开放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平台发展的主要工作。,(二)主要思路利用平台认定与考核指标,对国家科技平台专项支持的平台,部门、地方建设的平台,分批分类进行认定,对通过认定的平台,纳入国家平台管理体系;对通过认定的平台进行绩效考核;结合绩效考核结果,以奖励补助方式给予支持;定期开展平台运行服务的评估,实施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平台开放服务,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三)认定指标与绩效考核指标制定原则突出平台理念体现共性要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化“以用为主”,突出共享服务,(四)平台认定指标的主要内容认定指标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包括“资源整合”、“组织管理”、“运 行

6、服务”、“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资源整合”是基础,“组织管理”是核心,“运行服 务”是目标,“持续发展能力”是保障,4个一级指标充分 体现了平台思想和理念。,资源范围与规模:平台资源范围与规模是“资源整合”效果的直接体现,是体现国家平台与部门或地方平台区别的重要因素。该指标强调平台资源整合范围:一是平台所整合资源要体现“三跨”(跨部门、跨领域或跨地方),突出整合的资源能够代表国家科技资源水平,二是要覆盖本领域或本区域主要优势资源单位,能够更好体现平台是代表国家层面资源的整合。,资源质量:加强平台资源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平台资源科学、安全、可靠,是平台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一是建立完善的资源整合、

7、加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这是保证资源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建立符合资源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准入制度,严把平台资源的入口;三是所整合的资源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强调整合资源的需求导向。,资源整合模式资源整合模式是保证平台目标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不同平台资源类型、行业分布、管理模式等差别较大,鼓励整合模式创新、多样化以及符合平台自身特点,在指标上要求“建立了成熟的、适合平台特点的资源整合模式,资源整合效果良好”。,资源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是实现平台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手段。主要衡量:一是平台信息化服务系统是否系统先进、功能完善,是否能满足信息共享服务的需求;二

8、是平台资源信息系统是否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组织机构具有明确的、运行情况良好的平台组织管理机构,是保障平台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一是要具有保障平台日常运行服务的专门管理机构,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二是要有符合科技资源特点、有效保障平台运行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监督机构;由平台管理部门、平台参建单位、专家、用户等相关人员组成。,制度与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平台工作的关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定了有效保障平台运行服务的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平台参加单位之间建立了责、权、利清晰的组织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建立了适应平台运行服务特点的共享服务机制。,人才队伍平台拥有

9、一支稳定的、专职从事平台事业的工作人员至关重要,该指标内容包括: 一是具有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设立平台运行服务专门岗位;平台总人数一般不低于50人,其中维持平台运行的专职人员一般不低于20人;二是平台运行管理、技术支撑、共享服务人员比例合理。,支撑条件平台依托单位提供的支撑条件是平台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的基础,是确保平台资源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是在资源保存和维护上,强调平台整合的资源具有良好的保存设施和维护条件;二是在保障平台资源开放共享上,强调平台具备开展共享服务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和良好的研究实验开放条件。,服务成效服务成效是衡量平台建设必要性和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服务成效不是看出了多少科研

10、成果,而是看科技资源对全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一是考核本平台在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的效果;二是结合平台自身资源特点,针对平台服务领域和对象的需求,强调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重大工程、企业创新等方面支撑效果突出。,服务范围平台服务范围是体现国家平台开放服务覆盖面的重要因素。一是体现覆盖部门、行业、地方本领域主要用户单位,强调国家平台资源服务覆盖面要广;二是体现为平台系统外单位的服务量,真正反映平台面向系统外的共享服务的能力;指标规定服务于平台参建单位以外的用户占总服务用户的比例不低于50%。,服务模式建立有效的服务模式是提高平台服务效率前提。一是强调结合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

11、,采用灵活多样的创新服务模式;二是强调服务模式的创新,能够满足有效促进资源共享服务的目标。,资源持续整合与服务能力科技资源整合是平台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持续推进尤为重要。一是要建立符合平台特点的资源持续整合机制,能够不断提高科技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要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具有开展科技资源深层次开发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深层次、专业化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支撑保障能力该指标主要是对平台主管部门、参建单位支持保障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平台参建部门、地方与单位将平台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稳定支持和推进;二是在人才队伍上建立符合平台工作特点的人员绩效评价和

12、激励机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保障措施。,案例: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主要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5家单位参加。 资源整合范围与规模: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资源整合,已整合农作物200多种,种质资源40万份,种质信息230GB,整合资源的生活力85%。已整合农作物种质资源占国内资源总数(50万份)的80%,占全世界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305万份)的13.1%。,资源质量: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系统研制了112种作物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336个,首次统一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度量指标。资源信息化水平

13、已完成了40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占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数的100%,数据量230GB。,组织机构: 平台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 管理委员会由农业部司(局)业务主管领导、科学家和国家种质库(圃)负责人组成,负责提出平台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管理中心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负责平台的协调和总体工作,管理中心设主任一名; 设立专家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和监督工 作。,制度与机制: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章程农作物种质资源统一编号制度优异种质资源评审、登记制度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发利用制度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办法 .,人才队伍:国家农作物

14、种质资源平台共1232人,设置岗位负责人98人。平台工作人员中专职工作人员1030人,占83.6%;兼职工作人员202人,占16.4%。平台资源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整理编目、鉴定评价等研究人员622人,占50.5%;平台运行管理人员77人,占6.3%;技术支撑人员222人,占18.0%;共享服务人员311人,占25.2%。,支撑条件: (1)建立了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复份库相配套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体系,保存设施运转正常; (2)建立了信息资源异地备份存储,网络运行条件较好; (3)保存有足量的种质实物,且生活力较高; (4)开放共享服务场所充裕,实验设施开放共享。,服务范围国家农作物

15、种质资源平台向全国提供了24.9万份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向全国109万人次提供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重要用户有2500多个。服务于平台参建单位以外的用户占总服务用户的93.8%,其中服务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用户占总用户68.2%,服务于企业的用户占总用户的16.4%,服务于政府和生产的用户占总用户的9.2%。,(五)平台绩效考核指标的主要内容 考核指标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服务成效”、“运行管理”、“资源整合”四个方面; “服务数量”与“服务成效”是绩效考核的目标和重点; 4个一级指标共同支撑平台绩效考核目标的实现。,资源服务量 主要考察平

16、台资源使用效率 服务对象数量主要考察平台服务对象的范围及数量 专题服务量 重点考核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相关需求,对资源 进行深度挖掘与集成,开展专题服务的数量,科技支撑效果是指平台运行服务支撑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效 经济效益是反映平台运行服务成效的重要指标(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平台运行服务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服务对象满意度是考核平台服务用户的满意程度(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 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组织机构运行考核平台运行服务专门管理机构以及决策、咨询、监督机构在 运行协调、责任落实的情况 制度落实考核平台在管理、共享服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规范落实情况 支撑保障考核平台主管部门和参建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条件 落实情况,资源增量考核整合资源量的新增情况,以及资源整合的广度、深度和持续整 合能力 资源维护与更新考核平台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及时更新情况,以及向 国家平台门户汇交科技资源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