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4414458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养成教育着手摘要: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和他们成长的环境,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着手,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细微之处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开展; 养成教育一、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现实意义古人云:“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常言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

2、学生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细微行为的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发展与杜绝等对学生间接或直接实施的行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长期教育习惯。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品质、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农村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从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手,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从而提高农村孩子的内在素养,已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农村中小学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1养成教育要强调行为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应该强调养成。养成

3、教育作为一种以其独特形式而存在的教育,它包括课内的、课外的,有意的、无意的,利己的、利他的,语言的、行为的等多种形式。古人曰:“长到老,学到老”也包含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始终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行为活动,某一次正确的行为会排斥另一次不正确的行为。反之,意识到不正确行为或排斥这种行为不仅会终止这种行为,还会倡导另一种好的行为。重视养成不仅体现在一种行为上,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其它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在同一正确意识支配下的不同行为活动,如果不强调养成,一种好习惯不稳定,其他坏习惯就会滋长。倡导养成教育,可扼杀许多不良行为,使学生的终身行为得到健康发

4、展。2养成教育应重视细微行为养成教育行为细微的特点决定了养成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细微行为的发现,然后对其行为施以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发展与杜绝等教育行为,使孩子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发现细微行为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细微行为,对细微行为不能熟视无睹。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养成教育要想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从学生点滴细微的行为习惯养成抓起。如: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要轻声慢步,上学衣帽要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拾到物品要交给老师或归还给失主,遇上老师或者长辈主动问声好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千里

5、之行,始于足下”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如果教师注意到了某种行为的出现,对学生肯定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益性、社会性,这种细微行为就会诱发出学生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他就会不断地履行这种行为,从而形成好习惯、好行为、好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否定、批评、杜绝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细微行为。例如:扔一张废纸、毁一颗花草、说一句脏话等。教师否定、批评、杜绝这些细微行为,才会有利于认可和弘扬那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才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优秀品质,才会有利于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3养成教育要体现集体行为教

6、育具有社会性,养成教育也是如此。养成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应该体现集体行为。养成教育重视细微行为,强调习惯的养成,但如果不体现在集体行为上,养成教育的效果则会微不足道。体现集体行为可促进养成教育形成一种潜意识的课堂形式和课外形式的教育环境。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没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教育他们懂得集体,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多为集体做事情,树立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树立起正确的集体观念来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着手,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抓住中小

7、学这一关键时期,从点滴细微之处做起,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以此来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途径中小学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品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促进形成人格品质的基础。有人说“教育学生九年,关系学生一生” ,这种观念强调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教育孩子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他们终生受益。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成长的环境不如城市优越,要想提高他们的素质,养成教育更要切合实际地去开展。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充分挖掘其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成才;好的生活习惯能培养其自理能力;好的品德习惯

8、可以使他们成为“好孩子” 。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形成道德人格的基础。我想,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开展:1以团组织、少先队引领学生养成教育。团组织和少先队在中小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团队会、校园广播站、学校文明岗、年级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团队系列教育活动等途径来实现自身对农村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价值。 团队会:利用团队会向学生介绍团队的光荣历史、团队的有关知识、以及祖国对他们寄予的希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红领巾广播站:队员可以自己组稿、自己播音。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

9、力,又增强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文明监督岗:每天上课前由四名学生站立校门两旁值勤,即为文明监督岗。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严以律己的责任心,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到较好的督查作用。“火炬”黑板报:把学校黑板报办成以“火炬”为主题的板报。内容可以介绍少先队知识、少先队活动信息、安全教育指南、百科知识荟萃等。 系列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实际,不失时机地开展团队系列教育活动,寓思想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庆“六一”或“五四”文艺汇演、 “入团(队)宣誓仪式” 、 “国庆联欢会” 、 “迎元旦学生书法绘画展”等。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促进养成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

10、,环境育人更为重要。学校要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让环境熏陶人,让环境感染人,让环境教育人。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标语“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丰富走廊文化。在教学楼走廊里贴上恰当的标语。如:“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 、 “语言要文明,礼貌对待人”等。绿化美化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的作用。让校园内的国旗、校训、名人名言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牢记行为规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就营造出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各学科相互渗透

11、。各科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开展对中小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教育活动。 4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要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小学生要以教师引导为主,中学生要以自主策划为主,让活动充满乐趣,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5成立学校鼓号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6家、校、社会积极配合。学校通过家访、 “电访”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自理、自立的能力。学校有责任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积极开展有利于少年

12、儿童成长的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利用地方文化熏陶。要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特有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参加“祭奠英烈” 、参观革命纪念馆、请英模到校做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独特作用。 8创建书香校园。农村孩子的视野较窄,学校要开放图书室,班级要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吸取营养,了解伟人故事,领略名人风采,引导他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9营造班级育人氛围。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的绩效管理与评价,都集中到班主任一人身上来体现。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育人氛围,是促进农村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可忽视的重

13、要环节。如:教室内的课桌摆放、标语的位置固定、黑板报内容的设计、班规的内容确立等。 总之,养成教育的途径很多很多,作为农村中小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新途径。三、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具体做法中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农村中小学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养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方法问题谈几点做法,仅供参考。方法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个人的品德行为如果没有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不可能达到思想和意志上的升华。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这一大目标着眼,从品德行为

14、训练入手,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一要把培养学生“三热爱”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平时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等。在爱的熏陶下,自觉养成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从而达到具有深厚“三热爱”情感的境界。二要把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同当前面临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确中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教育他们懂得远大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自觉养成专心听讲、独立思考、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三要把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同培养文明行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激励他们从我做起、从

15、现在做起,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四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同继承优良的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养成勤劳勇敢、谦虚宽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二:要严慈相济,循序渐进。中小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的时期。因此,养成教育中要严慈相济,蕴慈于严,以爱动其情,以严导其行。首先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既传授知识,又讲清道理,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言行,同时施以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监督其执行,用校纪、校规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其次要严格训练和耐心教育相结合。在

16、落实中小学生守则 、规范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各种贯彻细则和管理条例,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把管理过程变为训练的过程。再者要情感教育同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以爱心赢得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认同,从而把教育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养成教育中,还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也要分年级提出品德行为习惯的侧重点和不同要求。如低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认真学习、文明礼貌的教育,培养学生文明待人、自觉守纪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品德。中年级侧重于意志品德、伦理道德和生活自理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伦理和生活自理能力。高年级侧重于意志力和判断力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抵御不良行为思想的诱惑和侵蚀,提高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方法三:要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温馨的欢乐气氛中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思想、净化心灵,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