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4414273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毕业设计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毕业设计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浅析社会批判理论范式的三种转向摘要: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 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是以经济维度为主进行社会批判的。 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理论语境的变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社会批判的主 要基点转向了文化领域。在这种转变之后,霍耐特则以道德或伦理为基点对批判理论进行建 构。 关键词:社会批判范式;经济;文化;道德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 并由此被尊奉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理论语境

2、的变迁,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范式在其众多批判传统继承者的理论中逐渐发生了转向。从马 克思以经济为主的多维分析,到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的文化批判,总体上看,社会 批判的范式体现了从物质基础到文化上层的渐趋转变。与这种总体转变相关,霍耐特的理论 关键词在此之后则进一步演变为体现道德因素的内容。 一、马克思以经济为主的批判维度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勾画人类社会的演进路径而努力。 而他的工作正是以对政治经济研究和应用为真正开端的。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中,马克思得出结论:“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 尔概括为市民社会,而

3、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 此后,研究 并运用经济理论进行社会批判成为马克思一以贯之的道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经典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 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 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 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 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3 而资本论便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对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详细研究。 马克思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尖锐对立的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追逐利润的欲望驱使和价值规律的强制作用下,一方面是资本不 断集中,各国人民被卷入世界市场;与此同时,贫困、异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工人阶级的反 抗也不断增长。因此,现代工业有了不可避免的周期运转“沉寂状态、逐渐活跃、繁荣、 生产过剩、崩溃、停滞、沉寂状态等等” 4,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预示并酝酿着更加严重的 下一次危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每个社会都有着“既 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对于资本主义社会 自身“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因此,他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激

5、情昂扬地宣称:“让统 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 整个世界。”5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其毕生中花费了大部分精力来揭示经济生产本身对人的自由所 存在的负面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马克思以经济为主要维度 的社会批判思想无疑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现实影响。但是,经济 分析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关键性维度,但并非唯一维度,还包括价值维度、历史维度 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维度的分析只有和其他维度相结合才能真正具有意义。 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文化为主的批判维度 马克思去世后,他的理论遭到了某些

6、后继者的反叛,并因此导致了第二国际后期理论领 域的迷茫和社会斗争的受挫。为此,欧洲各国学者进行了深入反思,其中富有影响力的是葛 兰西的“文化霸权”学说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明论”。他们把社会斗争的矛头指向文化领 域,以此为基点展开社会批判。 葛兰西所谓的“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是指作为民间组织的“市民社会”与作为国家 政权的“政治社会”,在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领域,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辩证关系。 与马克思不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不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代名词,而是指民间 社会组织集合体,它与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的“政治社会”共同构成西方国家的上层。国家机构 除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

7、强制性权力之外,还承担“教育者”的职责,凭借在市民社会中对从属 阶级的知识与道德的领导,获取广大人民群众对现有统治权威的认同。“国家与市民社会之 间存在着调整了的相互关系。假使国家开始动摇,市民社会这个坚固的结构立即出面。”6 另外,葛兰西认为,资产阶级取得霸权地位,其前提是在不同程度上为对抗阶级的文化和价值 提供空间。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不在于消灭工人阶级的文化,而在于联系工人阶级的文 化形式,并且吸收其形式逐渐更新、组建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葛兰西认为,霸权统治从来都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阶级利益冲突和文化观 念差别而变化,因而,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一直在接受着工人阶级的挑

8、战。并且,无产阶级应 当夺取“文化领导权”。但是,无产阶级的直接目标并不是夺取国家领导权,而是先在市民社会 的各个领域中逐步破坏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进而夺取国家领导权。在霸权创造和斗争的过 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统治集团的“管家”,其主要职能是在市民社会 领域履行统治集团的“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的社会批判理论并没有唤醒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春天,相反却迎来了法西斯主义 和世界大战。当战火熄灭,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又焕发活力,同时,苏联的极权统治和经济 模式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在此期间,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早期法兰克 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勇敢承接了时代话题。他们认为

9、,上述现象都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极权主 义异化文明,他们通过批判启蒙精神、文化工业与单向度文明,展开了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 批判。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先对作为现代文明历史渊源的启蒙精神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随 着启蒙的发展,启蒙精神越来越走向于它自身的反面,又将自己的理性塑造为新的神话。其 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化工业的肆虐。文化工业就是现代社会中为了攫取利润并实现意识 形态控制而刻意炮制出来的、决定大众消费性质的文化商品系统,它不仅扼杀了艺术创作者 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且使身处其中的消费者的主体性遭到抹杀,个性逐渐变得虚假甚至彻底 丧失。 同样,马尔库塞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文明是启蒙理性成果的宏观展现

10、,是压抑性的单向 度文明。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以科技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充沛的物质财富需求的同时,还决 定了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使人们活在物质享受的虚假满足中,丝毫没有痛苦意识,充当着一种 新型的“奴隶”。 三、法兰克福学派以道德为主的批判维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领导人霍耐特在反思批判理论的规范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青年黑 格尔的承认思想的批判继承、并用米德社会心理学对早期黑格尔的思想进行经验改造提出 了“为承认而斗争”的“承认”理论范式,从而开启了社会批判的道德或伦理维度。 经过霍耐特限定和塑造后的道德概念既体现了交往实践的理性因素,又包含了情感体验 的非理性内容,它成为包含作为主体的人的丰富特性的

11、独特契合领域。霍耐特把社会变革和 冲突的内在逻辑规约为主体间争取承认的道德动机。道德由此成为人类获得解放和主体自 我实现的依靠力量和评价系统。霍耐特无疑夸大了道德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在以道德为基点的社会批判理论中,蕴含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道德个 体,具备了参与、推动社会变革过程的条件,表现为道德行为的主体的日常活动与由主体构 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演变必定具有内在的、紧密的关联。 四、结语 在现代西方,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都被统称为广义 的“社会批判理论”7。但是,从马克思到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再到霍耐特的这一条线索,基 本上可以代表批判理

12、论传统的最主要的谱系,即始自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范式在不断发生着由 物质到文化再到道德的转向。 这一转向其实是社会存在状况核心因素的转换。马克思侧重于从以经济为主的多维度 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痼疾,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异常突出。葛兰西则强调了文化霸 权对革命的重要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由此发生根本转变,即上层建筑领域的分析成为社会 批判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明论虽然也以文化为主要论题,但其是对现有文明的批判, 对以技术理性为主要表现的整个理性的否定。同属上层建筑的范围,葛兰西的文化更多的体 现理性内涵,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却逐渐体现了非理性倾向。而霍耐特的“为承认而斗争” 则是这一倾向的道德体

13、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以理性因素为主的文化霸权到体现非 理性因素的文化、道德批判,这就是批判理论在分析基点上的转向轨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3. 4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6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0. 7金元浦.批判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J.国外理 论动态,2003,(10):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