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366960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临床观察,丹江口市中医院 颈肩腰腿痛科 张教明,1,前言 2,临床资料 3,结果 4,讨论,主要内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 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作性眩晕、视觉障碍,甚至卒倒、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 属中医 “头痛” 、“眩晕”、“痹症”范畴。目前临床上的中、西医疗法疗程长、易复发,疗效不易巩固。,前 言,2007年1月2009年8月,采用随机对照法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住院和

2、门诊病人进行对照治疗。,1,观察对象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4,分组方法 5,治疗方法 6,疗效指标,临床资料,以我院颈肩腰腿疼痛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要求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证属痰湿阻络的患者,运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观察对象,疾病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关于CSA的诊断标准和疼痛诊断治疗学共同拟定标准如下,诊断标准,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均有一种或以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反复发作,有卒倒史,且与头颈部活动密切相关,某种头位可诱发加重;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乳突下椎动脉点多有显著

3、压痛,患侧颈椎上段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伴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枕下三角区压痛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阴性,低头旋颈试验阳性;X线正位片,CT或磁共振检查符合颈椎病型特征性改变;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段和三段椎动脉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参照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脑病治法中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的“眩晕”和“头痛”的证型,拟定痰湿阻络辨证要点:患者头晕头痛,反复发作,项部及上肢困重酸痛,喉中痰鸣,吞咽困难,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1)纳入标准:符合前述疾病诊断和证型诊断标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颈椎病属于其他类型,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与颈椎病有关的相

4、关疾病,如骨结核结核、骨肿瘤等;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未能坚持治疗,中途停用或者加用其他治疗者。,纳入标准 和 排除标准,64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1-73岁,平均51.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个月;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49.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临床治疗中,因各种原因没有坚持治疗和回访答复者3例,已排除。,分组方法,治疗方法,对照组,参考针灸学关于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取主穴:风府、大椎、天柱、大杼和颈部夹脊穴,加风池、肩

5、井;祛湿化痰,配丰隆,足三里,阴凌泉;行气活血,配血海,膈俞,内关。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1日1次,7日为一疗程,1-2个疗程为一次治疗。,采用针刀配合手法规范治疗,根据病情,分两次进行:,治疗组,首次行小“T”型松解,患者俯卧垫高胸部,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内收,双手后置舒适体位后,行常规备皮和消毒。横线5个点,中点为枕外粗隆,在上项线上向两侧旁开2.5为2个点,再向外旁开2.5为2个点。按照针刀四步进针规程,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垂直,从押手拇指背侧进针,到达上项线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在中点操作后,提针刀于皮下组织,向

6、左右呈45角分别到达上项线下0.5,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以松解斜方肌起点和头半棘肌止点。,竖线6个点,C2、C3棘突顶点及其两侧旁开1.5的C2/3、C3/4左右关节囊。按照针刀四步规程进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棘突顶点进刀时,刀体向头侧倾斜45,与棘突呈60角,针刀直达棘突顶点骨面,纵疏横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然后退针刀于棘突顶点的上缘,将针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颈椎棘突走行方向一致,调转刀口线90,沿棘突上缘向内切2刀,范围不超过0.5,以切开棘间韧带;左右关节囊松解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到达双侧关节囊骨面后,沿关节囊骨面的走向松解2-3刀,5-7日后,视病情行第

7、二次针刀治疗,选择C4、C5、C6、C7棘突尖及后正中线旁开1.5cm处,C4/5、C5/6、C6/7关节囊12个点,加上双侧肩胛角肩胛提肌的2个止点,共12刀。颈段操作方法和首次相同,肩胛提肌止点的操作定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刀口线方向与肩胛提肌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垂直于背部皮肤进入,达肩胛骨上角骨面,调转刀口90在骨面上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每次针刀治疗之后,配合手法整复一次。患者俯卧,下颌与床头边缘平齐,助手双前臂压住患者背部,双手挽肩,医生左手拖住患者下颌,右手放于患者后枕部,向头顶偏下方加压,与助手形成对颈部的对抗牵拉,1-2分钟后,突然加大力度弹压后枕部1-2次。治疗

8、结束,嘱患者佩戴围领加以巩固5-7天。,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眩晕、偏头痛、恶心等主要症状全部消失,TCD改善,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眩晕、偏头痛、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TCD有一定改善;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疗效判定标准,根据颈椎病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 和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把患者眩晕和头痛分为四级,1级:眩晕偶作,轻微疼痛;2级:眩晕加重,轻度疼痛,持续发作;3级:中度疼痛,眩晕明显;4级:重度疼痛,眩晕呕吐难以忍受。并分别计0、1、2、3不同的分值。同时对于合并有喉

9、中痰鸣;吞咽困难;项背上肢困重;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者,其中每增加一项记作1分,没有则记作0分。统计症状积分加以对比。,两组治疗后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统计各自的有效率(包括好转和治愈)和症候积分,描述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形式,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果,表1:两组治疗后有效率,表示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2,表2:两组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表示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 检验,p0.05,两

10、组治疗后6个月其有效率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2,表3:两组治疗前后及6个月后症候积分( s),表示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对照积分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后两组对照针刀组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p0.05),且针刺对照组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有显著性差异。,x,-,近几十年来,对颈椎病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仍以强调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主。,讨 论,传统中医认为,痰湿痹阻经络,上不荣脑,可发为眩晕4,故有“无痰不作眩”(丹溪文集),而颈部经络不通,气血不和,不通则痛,继而为病。,针刺治疗,是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的指导下,以督脉、手足太阳和手少阳经为主,辩证

11、和辨病相结合,配伍穴位,运用手法,以达到通条经络,行气活血,燥湿化痰,从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刀医学借用现代生物力学理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作用为动力平衡”,认为造成颈椎病的根本原因并非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而是因为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静力平衡失调,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不良姿势、劳累、外伤、感受风寒等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颈肩部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劳损,造成颈椎的动态平衡失调。这种长期的动态失衡,进一步影响颈椎的静力平衡,在代偿性修复过程中,出现无菌性炎症,形成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新的病理变化,进而造成颈椎小关节紊

12、乱,引起患椎骨质增生等。在颈椎病形成的各个病理阶段,损伤的软组织、小关节的紊乱、骨质增生及退化的椎间盘组织都可以刺激或压迫临近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其具体治疗作用可能表现在:用针刀松解病变的软组织,改变和解除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恢复颈部动态平衡;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肌紧张、肌痉挛,改善局部代谢,促进炎症致痛物质的消除,达到解痉止痛作用;用针刀手法可使针刀术后残留的粘连和瘢痕达到完全彻底的松解,并使颈椎恢复到正常的力学状态,而使颈段脊柱的生物力学状态恢复平衡;针刀还具有针刺效应,能激发体内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产生镇痛物质,起到镇痛作用。,从本次对照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两组近期有效率和症状积分尚无明显差异,而远期有效率和症候积分针刀组则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疗效稳固,说明针刀配合手法能更好的改善颈椎的平衡,对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具有相当的临床价值。,然而本次观察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所选病例数目有限,观察缺乏更长期的跟踪随访结果。另一方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症候分型尚不止痰湿阻络一种,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案,对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其他各证型是否有着一致的效果,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